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寻常物中见真性 平常事里显本色

《甘孜日报》    2014年01月14日

                      ——毕世祥生前三五事侧记

  毕世祥部长因公殉职快一月了,作为曾经在他身边近4年,朝夕相处上千个日夜的工作人员,总感觉他犹在世间,只不过是到基层村寨几天,或出席宣传旅游推介,到外地耽搁一段时间。走在街头巷尾,与他匆忙奔走或漫步闲谈的场景总会不由自主浮现;遇见某人某事,同他畅谈工作或憧憬生活的往事常会不经意间忆起。腊八节前夜,梦见随同他徒步在基层工作,他对我诉说着美好未来。晨起,很是伤怀,走在大雪纷飞的康定街头,不知是雪花融化还是感伤使然,泪水已然流下。顺吟诗一首:腊八前夜梦旧颜,话语暖人驱寒烟。晨雪飘舞行未远,余音犹在雪域间。日常,毕世祥十分欣赏“平常心,竹叶青”这句话,去年8月我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最好的虫草在课堂”,电联他后,顺写了一联赠他“怀平常心平常见真情,品竹叶青竹叶沥本性”。现拮录毕世祥部长生前点滴以为怀念。

   随身三法宝:胆舒胶囊、英文版《中国日报》和藏文版《甘孜日报》

   在清理世祥部长遗物时,从他的衣服包里掏出了两板胆舒胶囊。其实,我是最清楚不过的了,当年他还在州政府任副州长时,就一直随身带着胆舒胶囊,并且我都还为他去买过很多次胆舒胶囊。印象最清晰的是2009年新年期间,毕世祥到联系点石渠县开展工作,一次开会时,我发现他讲话时眉头微微皱了下,痛楚的表情一闪而过,紧接着他掏出一个小药瓶摇了下,失望的又塞回包里。我知道,一定是胆舒胶囊没有了,原本在上石渠前,他的胆囊炎就犯了,出发时从家里带的药一定吃完了。我立马跑出会议室,冬天的石渠县街上难得见到人,更不要说店铺开门了,我十分熟悉这个情况,直奔县医院找到熟人买了胆舒胶囊,回到会议室递给他。他笑着说,这个胆囊不争气,还得吃药。跟随他身边工作的那几年里,我给他买东西最多的也是胆舒胶囊。

   关于英文版《中国日报》的话题,还得从2008年4月份他到州政府任副州长说起。当时,他专门叮嘱我说,他订了份英文版的《中国日报》在州旅游局,叫我衔接下州旅游局转到州政府来。我愣了下,这位副州长英语水平蛮高的,还读英语报纸呢!后来知晓,这是他十多年来坚持订的报纸。当年年底,州政府办公室在征订书报前征求各位领导意见,按照他自己掏钱订一份英文版《中国日报》的意愿,办公室为他订了份,管后勤的同志说以前从没有听说谁订过英文书报,这在州政府还是头一遭。

   让人意想不到的还在后面,2008年4月下旬,毕世祥率工作组到南路调研三农工作。每到一个乡村,毕世祥就直接用藏语同当地的农牧民群众对话,了解情况,沟通感情。随行的县乡同志介绍说对话者是副州长时,群众们都十分惊喜。有一天早上,我早早的去看他起床没有,开门时,他拿着一份藏文版的《甘孜日报》,因为在康定师范学校时念过几天藏文,我对藏文版《甘孜日报》的报头还是略微知晓的。我很诧异的说,领导居然还看藏文报啊?他笑着说,我是藏族呢!

   随后,他又到北路几个县开展工作,所到之处,他都用藏语同当地群众交流沟通。2009年年初,他到石渠县洛须镇调研洛须水利工程时,得知我岳父、岳母在洛须镇,顺道到家里探望,并用本地话与他们摆谈。洛须地处金沙江源头,本地话与德格话一脉相承,过后我岳父、岳母都说,毕州长的话听起来就是纯正的德格话,感觉他就是德格人。

   接触时间久了,每到县乡出差,他总带着英语版的《中国日报》,还有藏文版的《甘孜日报》等,利用早晚工作之余的空隙时间阅读。由于他之前出过车祸造成头部后遗症,在高海拔县份睡眠不好,特别是在联系石渠县的那几年里,每年在石渠县要跑好几趟,年均要呆上2个月左右。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不搞特殊化待遇,不到万不得已不辅助吸氧等,也不轻易吃肌酐和红景天等抗高原反应的药物。他常说,不能对身体太将就了,每晚基本凑合着能迷迷糊糊地睡两三个小时。现在想起当日情景,犹历历在目,由于“新甘石”电网没有通,石渠县用电十分困难,尤其是冬春季节维持基本照明都难,经常是窗外寒风呼啸、冰雪皑皑,室内温度很低、蒸汽成冰。漫漫长夜,他就靠守着火炉阅读这些报刊来度过。

   2012年,他到州委宣传部任职后,偶尔也碰见过几次,更多是电话联系,结果在告别仪式上才知道他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坚持不住,为了弥补身体休息需要,已经开始用安眠药来维持自己的睡眠。

   四季几身衣:泛白的牛仔服、羽绒服和黑皮靴

   毕世祥高大俊朗,据他讲在做旅游工作时,尤其是出席重要场合时十分注意衣着。在州政府那几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几件衣物:一套洗得泛白的蓝色牛仔服、两件羽绒服、一双黑色的皮靴,外搭一顶灰色毡帽。

   那套泛白的蓝色牛仔服是他在旅游局长任上时买的,跟随了他10多年的时间了,是他的夏季工作服。夏天,他还爱着一件灰白色的薄夹克衫,而这件夹克衫是1991年他到北京出差时买的,已整整20多年了。

   冬春季节,他最爱的就是羽绒服,一件土灰色的,一件湖蓝色的,外搭一件黑色的呢子大衣。按他的话说,冷的季节跑基层还是羽绒服管用。

   那双黑色的深筒皮靴是他儿子毕达的,有一次到石渠县去,他说毛皮鞋都不管用,恰好毕达在成都读书,往日买的军用皮靴穿不上,也合他的脚,就蹬上到石渠,并说给儿子另外买双鞋子。后来他说,还是那双靴子管用,垫上厚厚的鞋垫,套上厚羊毛绒袜,还真暖和,毛皮鞋都没有那么管用。

   就是这几身换洗衣服,陪伴着他走过了在州政府工作的那四年,其实在他的图文资料里,最多的衣物也是这几件。另外还有就是一顶灰色的旧毡帽和一顶酱色的牛仔帽。灰色毡帽估计戴了很多年了,已显得旧了。酱色的牛仔帽是龚建忠局长(时任州畜牧局长)到澳大利亚考察时给他捎的礼物,他很是喜欢,戴上之后,县上的干部群众都说很有味道。

   我跟随他工作的上千个日子,清楚记得他就买过一件衣服,再没有看见或听说他购买过什么衣物。记得那次到成都出差,忙完工作后,利用闲暇时间,他说还是到商场逛一下,买件衣服,都好久没逛过商场了。我们在北京华联男装区逛了一会,我想他肯定会选件上档次的衣服,结果他却选了件棕色的夹克,也就500多元。这让我着实吃了一惊,一位州级领导干部的标准也和我们普通人差不多,真难以让人相信。

    后接触到他的父母亲,才明白这种朴素的习惯是缘于其父母的影响。

   2010年在丹巴县开全州水利现场会,返途走八丹路(道孚县八美镇到丹巴县)到九龙县开展工作。途中,他指着一排破旧的房子,说这就是五道班,并给我讲起他高中毕业时在这里打工的情景,经常拉着架子车拖炸药到工地,每天挣1.63元的事来。前不久通过媒体,得知他妹妹毕玉讲起他当年这段打工经历,打工后将原本用来买自行车的钱交给了父母补贴家用。

   就餐最随意:三菜一汤、最爱鸡汤抄手

   由于经常奔走在路途中,我们一块就餐的机会就多起来。毕世祥对此较为随意,因为胆囊炎的关系,他唯一的心愿就是饭菜要热点。久而久之我们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他、驾驶员和我每人点一个自己喜欢的菜,加上一个汤,直接添饭,匆匆忙忙扒上碗饭又上路。同时,他最反感多点了菜却吃不完剩下的情况。他经常对我说,现在条件好多了,当年他读中学时,回到老家山上放牛,晚上回来大人们对孩子们最好的奖励就是切一片煮熟的腊肉夹在馍馍里,那个香啊!他说起当年的快乐我至今都记忆深刻。

   到农牧区基层很难说能够一日三餐得到保证,特别是年头岁尾期间,大多数路上的饭馆都关门闭户回家过年去了,有时我们也只好早晚两顿就打发了,中途吃点干粮来打尖。

   到了基层,他也十分随意,有什么吃什么,只要不油腻且热就行了。特别是联系石渠县期间,蹲点在海拔4268米的县城尼呷镇,他最反对到酒店里去就餐,除非万不得已有其他领导需要出席才去。我们最爱光顾的是办公室的小伙食团,他常说,酒店里的饭菜又贵又吃不好,还是伙食团最顶事,煮碗面都比酒店好多了!久而久之,伙食团的陈师傅都和他成了好朋友。

  到成都出差途中,毕世祥最喜欢的是天全县老街桥头上的鸡汤抄手,点上二两,三个人再拌三四两鸡肉,既方便又省时。往返途中,我们都喜欢光顾那家老店。

   桌上两物品:一块灰白色石头、一张灾后重建合影

   毕世祥的办公桌上放着两样东西,一样是块灰白色的石头,一样是一张灾后重建中的图片。

   在他因公殉职后的第3天,我陪同他儿子去清理他的办公室。他到州委宣传部后,仍然同以往一样简单。桌面上干干净净的。既往一样,没有落下一份需要处理的文件,这是他在州政府期间就养成的好习惯,及时处理文件和事务,不会让工作耽误片刻。

   清理了半个来小时,就四箱半书籍,另外就是有块灰白色的石头和张灾后重建中的图片。

   提起这块灰白色拳头大小的石头,还得从灾后重建说起。2010年玉树“4·14”地震发生后,波及石渠县真达、奔达、俄多玛等乡,造成该县直接受灾群众达20865人,经济损失21807万元。当时,毕世祥在州政府担任副州长,联系点在石渠县。按照指令,他人车不歇,第一时间抵达石渠县开展抗震救灾,冒着余震频发、道路垮塌、飞石滚落等危险,深入灾情最严重的真达乡真达村、麻达村和紫夫村,开展救援工作。救援完毕,他又临危受命,现场开展灾后重建前期工作,充分收集、整理和汇总第一手灾情,提出相应的重建意见。随后,毕世祥跟随李昌平(时任甘孜州委副书记、州长,现为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赴北京向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国家地震局等部委汇报、争取石渠灾后重建事宜。当年5月19日,国家将石渠县的1492户受灾户等我州四个县纳入灾后重建。当年6月15日,毕世祥代表州委、州政府在正科乡当巴村参加灾后恢复重建奠基仪式。同时,按照安排,他全面负责该项工作。

   为确保受灾群众入冬前搬进新居,毕世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石渠灾后重建中,会同州级相关部门、石渠县干部群众以及援建单位克服高原缺氧、建材缺乏、路况极差、建设工期短、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等限制,经常到石渠县蹲点开展工作,当年17次上石渠、6次赴玉树灾区,陪同国家发改委、省上领导和部门到现场工作,蹲点指导灾后重建,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他会同州县和援建单位努力,精心制定方案,组织力量备建材、保畅通、抢工期、抓进度,确保了灾后恢复重建顺利进行。2010年9月28日,仅用了84天,就基本完成了俄多玛乡日扎点的重建工程,首批60户、276名受灾群众喜迁新居,喜迎国庆。

   那块石头就是毕世祥在竣工后的灾后重建房现场,从剩余的沙石中随意捡了一块作为留念,并让我也捡了一块。过后,他将这块很普通的石头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以示留念。

   而那张灾后重建中的图片是他当日陪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宏到石渠县灾后重建现场,穆宏邀请他合影留念照的。

   那是2010年5月21日,毕世祥陪同穆宏在石渠县真达等灾后重建现场实地看了后,又到俄多玛、德荣玛和县城尼呷镇检查、指导工作。恰好那天是农历的四月八,为此我还顺手写了首小诗:

  四月八在石渠陪国家发改委

  佛祖诞生吉祥天,奔走高原为重建。

  转山习俗纵万千,难敌我等为民前。

  在海拔4268米的石渠县城,石渠县上的同志提出与穆宏合影后,穆宏邀请毕世祥合影留念,后来我将照片冲洗出来,他一直和那块石头一起放在办公桌上,从州政府到州委宣传部后也一样摆在办公桌上。

  约定几件事:车上不吸烟、有空结伴到家乡和拉萨

  毕世祥对身边人十分照顾,由于我幼年时偷吃父亲的叶子烟,醉烟了,从此晕烟。为了照顾我,他原本是吸烟的,就尽量克制少吸,并和烟瘾十分大的驾驶员刘进坤约定,车上不吸烟,实在忍不住了,就停下车来匆忙吸上一支烟再出发。吸烟停车的地方也是选空旷,没有易燃物的地方,吸完烟后,他总是提醒刘进坤要把烟头踩熄。那几年,自己也就没有吸上什么“二手烟”。想来,那时我遇到的吸烟的人里,只有他对旁人是这么做的,他就是一位考虑别人多过自己的好人。

   因为工作关系,到他家乡丹巴县的机会每年还是有那么两三次,他是一个十分爱家乡的人。一路上,都给我们讲解丹巴的山山水水,特别是“天然盆景——牦牛沟”。今日都记得,他说那是胡耀邦同志经过丹巴东谷-牦牛河时,觉得眉清目爽、心旷神怡,停车四望,脱口命名“天然盆景”。自此,这条本叫东谷沟(牦牛河)的小山沟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天然盆景。

   他还给我介绍,从西河桥起,沿河两岸高山耸峙,东谷河水蜿蜒南流,整个天然盆景全长64公里,海拔从1800米至5800米不等,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一山有四季,立体气候明显,仿佛“世外桃源”。

  还记得,在离县城约17公里的瓦厂坪,他指着对面山坡上的村寨说,这就是土司时代就以出美女而颇负盛名的井备村。沙冲沟口、陡水岩、蟠桃山、五里桥、水大坝、斩龙台的传说等,他都一一说给我听。

   他还说,等将来有空了,带我到老家——东谷乡东马村去看看家乡的山水。

   后来,因工作关系,我和他走了青海藏区、云南藏区等藏区的一些地方,我对他建议,作为生长和工作在藏区的人来讲,将来一定要将所有的藏区都走一走。他也十分赞同我的这个意见,并说将来有机会结伴到西藏,尤其是拉萨去看一看。可惜这两个约定都成了遗憾。

   斯人渐行渐远,昔日情景却越来越清晰。我想,也许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难以忘怀、触景生情吧!( 张建国)

 

 

 

  • 上一篇:我州各级团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
  • 下一篇:我州团干部学理论强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