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追寻折翼康定上空的钢铁雄鹰

甘孜日报    2019年06月18日

《“大哥 我终于找到你了”》续

杨高清老人(左)在讲述当年的情景。

找到的飞机螺旋桨叶片。

飞机撞毁地,海拔5700米的贝母山。

晴空无云,风和日丽,康定市三合乡昌坝村,贝母山披着皑皑白雪,在阳光照耀下泛着金光。雪山之巅,一只雄鹰振翅翱翔,矫健敏捷,搏击长空。

而67年前,有只“雄鹰”在这里“折翼”——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运输机在这里不幸撞山坠毁,9名机组人员全部牺牲。这9名烈士后被康定有关部门安葬并建立“空军墓”。

追忆历史,祭奠英魂。本报6月11日刊登了《“大哥,我终于找到你了!”》一文,报道了“空军墓”烈士魏国宾亲属的“寻亲”故事。6月16日,本报记者与康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康定市民政局、三合乡政府工作人员来到昌坝村追寻“空军墓”烈士当年牺牲过程,再现悲壮历史。

◎本网记者 谢臣仁 文/图

A一段难忘记忆

“雄鹰”陨落贝母山

昌坝村村民杨高清89岁了,他是最早见到失事飞机的三个人之一。

随着年事渐高,许多记忆日渐模糊,但发生在昌坝村贝母山上的故事,89岁的杨高清却清晰记得——

“那是1953年农历五月,我和村子里的张作良、张作支到贝母山去挖虫草。贝母山很高,山上的贝母、虫草长得好,特别是贝母是最出名的,所以叫贝母山。贝母山一般人都上不去,我们三个以往经常打猎,常去那地方。那天,我们在贝母山脚见到了一个轮胎,最初我们看花了眼,以为是一条盘着的蟒蛇,吓得不得了;再仔细一看,是个轮胎。我们那时就想不通,一般轮胎是汽车上的嘛,那时又没通公路,咋有轮胎跑到山上来呢?看这轮胎滚下来的痕迹,应该是从山顶滚下来的,我们三个就觉得这个事情很怪。我们就爬上山去,看到了一架撞烂了的飞机。飞机有一座房子那么长,大得很。当时觉得有点怕,没敢进里头(机舱)去看,就下山了。”

“我们觉得这是个大事,就立刻把这情况报告了当时的村长高金安;当时没有三合乡,我们村属于麦崩乡管,高金安就给麦崩乡乡长包永华报告了这个情况;包永华把这情况向康定县报告了,后来报到四川省去了,就来了10个西南军区的解放军。那些解放军带着村子里36个人去山顶找飞机。我记得清楚,当时去的有高金安、谢明杨、张海清、高祥云、冉自云、张海云、张子成、杨学成、杨绍能,还有一些时间久了记不得了。凡是村子里成年的男儿汉都去了,我是武装队(民兵)排长,这些人就是由我和村长高金安组织的。”

“当时找到9个飞行员,看来是死去很久了,衣服都烂了,有的尸首也不全了。很久以后才听说,这飞机是头年(1952年)六月份就撞了的,解放军找了很久都没找到。解放军找到了一本文件,据说上面就有那9个人的名字。我们大家就把他们搬下山。在村子的崩达达(小地名)举行了追悼会,大家脱了帽子鞠躬,解放军还打了炮(鸣枪致哀)。当时,村子里的人都哭了,都觉得这些人为了国家牺牲了,是英雄。第三天,解放军又与大家把这些人运到瓦斯沟(地名)埋了,就是后来的 ‘空军墓’。”

翱翔的雄鹰陨落,远去的英魂留名。“英雄啊,英雄!”追忆起往事,杨高清仍然唏嘘不已,泪水顺着眼角流了下来。

杨高清所说得到了村里的杨登贵老人的证实。83岁的杨登贵说:“那时我只有17岁,跟着大人跑到半山腰,由于山太高就上不去了。后来看着大家搬下来9个人。在崩达达开了追悼会,那些解放军哭,我们村子里的人也哭,都觉得这些人是英雄。”

现任昌坝村党支部书记高福明的岳父谢明杨是当时参与搬运的36人之一。“我老丈人(岳父)在世时,经常摆这飞机撞山的事情,我们后来也爬上山去看了,那里红红的一片,据说就是当时撞击时留下的。”

B一件珍贵文物

螺旋桨叶说历史

“雄鹰”折翼,羽翎纷零,虽经过67年,但我们幸运地在历史的缝隙里寻找到珍贵的一支。

6月16日,由高福明提供线索,记者一行从村民谢从富家找到当时失事飞机的一片螺旋桨叶片。

这是一片略带锈迹的飞机螺旋桨叶片。经测量和称量,叶片长1.9米,叶片前端为圆柱形,中空,直径10厘米;后端刀状部分最宽的地方30厘米,最窄的顶端约为10厘米;整个叶片重45公斤。由于经过猛烈撞击,原本该是直的叶片已经变形,整个叶片呈弯曲状,叶片最前端齿轮大部分损毁,只保留了6个完整的齿轮和3个不完整的齿轮,叶片刀状部分有3处破损成洞,中段有一条长8厘米的断裂痕。

记者随后将螺旋桨叶片拍摄照片发给长期关注“空军墓”的原空军某军副参谋长孙培新,孙培新证实:1952年在康定贝母山失事的飞机为C—46型运输机,在昌坝村所寻找的螺旋桨叶片实物与该机型螺旋桨叶片参数相符。

这是一支曾经旋舞碧空蓝天的“雄鹰之羽”,虽是历经沧桑,但轻轻敲击之下,却是铮然有声,犹在诉说着67年前的悲壮历史。

“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差,没有公路,全是山路,解放军把能带走的都带走了,带不走的就留在了贝母山上。后来大家把那些撞烂的飞机零件背下了山,有的卖给了昌须(地名)供销社,一部分钢铁留在村子里,被大家打成了菜刀和锄头。都怪那时大家觉悟不高,今天听你们说起来,那些东西都是宝贝。”杨高清曾担任过昌坝村党支部书记,说起往事,深深自责。

“好像谢明杨的儿子谢从富家有个‘风刀’(指螺旋桨叶片),你们去找哈。”思索片刻,杨高清突然记起村子里还有散落的飞机零件。

当听说已经找到螺旋桨叶片,杨高清忙说:“那就好,那就好。”

当问及村里还有没有散落的失事飞机零部件时,杨高清想了很久,没想到相关线索。

但高福明提供了线索,他说:“十几年前,我们采雪莲花、挖贝母到过山顶,在山上的岩窝(山洞)睡过,看到一些很小的飞机上铝铁皮,应该现在还在。”

昌坝村所在的沟壑名叫拉脚沟(小地名),相邻村河坝村村民赵志明说:“那个时代大家都不懂得这些飞机零件的珍贵,不只是昌坝村当初捡了飞机零部件,当时整个拉脚沟所在的5个村都去捡了飞机零件。”

由于当时人们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失事飞机绝大多数零部件已遗失,留下深深遗憾。寻找到的螺旋桨叶片犹如片鳞碎甲,让人透过岁月的云烟,看到远去的历史。

C一个共同心愿

千古英魂留雪山

当天,记者一行在高福明的引导下来到贝母山,由于贝母山顶海拔高达5700米,需要辅助工具才能攀登上去,所以只来到山脚叫“龙海”的湖泊处。皑皑贝母雪山倒映湖中,美景如画。

高福明告诉记者,现在的昌坝村以青山绿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他说:“虽然海拔有些高,但还是经常有人到‘龙海’玩耍。希望能在这里立个纪念碑,让大家知道曾经有9个烈士在贝母山上牺牲了,让大家都记住他们。这是我们全村人的愿望。”

康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谭易康说:“立碑铭记是理所应当,这是一件十分郑重的事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把具体情况向市委、市政府汇报,确定详尽方案,再庄重肃穆地为英烈们立碑铭记。”

谭易康表示,康定市将建立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以此铭记革命先烈、革命前辈为康定解放和建设发展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空军墓”9名烈士的英雄事迹无疑是陈列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失事飞机自然是重要历史文物。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失事飞机大部分零部件已经难觅踪影,但相信还有部分留存在世间。康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接下来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立刻组织人员到贝母山飞机失事点搜寻失事飞机零部件;二是通过多渠道征集流失在民间的失事飞机零部件,用最大的努力找到更多“空军墓”相关文物;三是把飞机失事点和“空军墓”相结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干部群众和学生通过回顾往昔峥嵘岁月,学习先烈英雄事迹,为康定市、甘孜州的建设发展汇聚精神力量。

回望贝母山,仿佛看到67年前的钢铁“雄鹰”悲壮地撞在山巅,似乎有“轰”的一声巨响敲击着我们悲痛的心。

雪山巍峨,犹记当年事;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英雄永垂不朽,浩气千古长存。

背后故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立初期,通过国民党飞行员起义或缴获等途径共获得了18架C-46型飞机,人民空军曾用“19号机”作为其代号,是重要的空运力量,并在支援进军西藏的任务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49年10月1日,空军第一个空运队的3架C-46型飞机参加了开国大典受阅飞行,受到了第一代领导人的检阅;1950年4月15日,谢派芬、李嘉谊驾驶C-46型(8003号)飞机,穿越康定山口,试航康定成功,打开了通向西藏“天险”航线的大门;同年5月7日,王洪智、李嘉谊驾驶C-46型(8003号)飞机,穿越折多山口,试航甘孜空投成功;同年9月10日,徐骏英、易扬启机组试航德格空投成功;同年10月9日,王赐九机组试航邓柯成功;同年12月14日,刘耀宗、易扬启机组试航巴安(今巴塘县)成功;1952年6月7日,李向民、胡明涛驾驶C-46型(8051号)飞机试航太昭空投成功,开通了飞向拉萨的最后一段航程。他们都为支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留下了不朽的业绩。

1982年,C-46型飞机全部光荣退役,有3架收藏于中国航空博物馆。它们因经历过重要战役的洗礼,而被列为国家重要文物。


  • 上一篇:我州举行“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
  • 下一篇:抓实防汛和地灾防治工作 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