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26日
◎刘睿娟 本网记者 李娅妮
2018年7月,辽垠的“康北之心”甘孜县迎来了又一批盘踞的“雄鹰”——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批援藏青年干部。
一年时间,来自各行各业的他们,在脱贫一线这个守初心担使命的“大熔炉”里,舍小家、顾大家,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脚踏实地的援建实绩交上一份“龙甘”同心携手奔小康的满意答卷!
尽遣精锐,全力攻坚。在这112名援藏干部中,陈云林的“援藏路”可谓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不同之处”:举家援藏,两度驻藏,“藏来藏往”……
巍巍雅砻湾,见证了他和援友们恪尽职守,担当作为的日日夜夜。
皑皑奶农山,诉说着他和乡亲们血肉相连,亲如一家的深情厚谊。
举家援藏的情结
“上级组织援藏工作队,报名的条件我全都符合,而且还有藏区工作经验,你和娃娃要做好心理准备。”去年五月,时任龙泉驿区社区教育中心理论研究部部长的陈云林,郑重地对妻子周德会说。同样是教育工作者的周德会明白丈夫此时已下定了援藏的决心。“别人不想干的事,你总爱去干!那我也陪你去。”没有多余的嘱咐和丝毫的抱怨,周德会旋即也向组织报名,递交了个人的援藏申请书。
“在平地上走路都要走两步喘四口气的藏区,工作和生活肯定特别不易。”2005年从西华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毕业后,曾在甘孜县甘孜镇康北民族高级中学任教两年的陈云林,深谙此番决定所要面对的挑战。
当年,刚踏出校门稚气未脱的陈云林耐不住高原乡镇的苦寒落后,又出于各种家庭因素选择了离开,回到了老家龙泉驿。自此,犹如“逃兵”般的“出走”似一块沉甸甸的巨石,终年压在他的心头。
十三年过去了,巨石未曾腾挪,成了一直萦绕在陈云林心底的牵绊。转折出现在2018年的春天,龙泉驿区结合对口援助工作的实际需求,拟派出第五批援藏工作队驻扎甘孜县39个贫困村。消息一出,陈云林不作他想,当即决定报名。
身在龙泉,心系甘孜。那一刻,陈云林心中的阴翳终于烟消云散,“我要回到梦最初开始的地方,曾经的放弃令我百般愧疚,如今的坚持定会让我无怨无悔。”
2018年7月15日,陈云林顺利成为了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再次踏上援建甘孜县的征程,并在该县呷拉乡宗呷村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不到一个月时间,“夫唱妇随”积极响应援藏号召的周德会也经过组织选拔,赴甘孜县支教的心愿成行。
然而,最令亲人和援藏队友匪夷所思的是,夫妻俩双双援藏不说,竟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9岁的儿子陈中齐去甘孜县“陪援”插班读书,这让一众援藏队员瞠目结舌却由衷佩服,并亲切地称陈中齐是“年龄最小的援藏干部”。
藏区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与内地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陈云林一向对儿子采取“散养”的教育方式,比起学习成绩、各种特长,他更希望儿子能从小树立不逃避、不畏难、直面挑战的精神品质,只要儿子身体条件允许,他认为,“在高原上读书,是个不错的成长选择。”
海拔500米升至海拔3300米,陈中齐从一开始的头痛胸闷到如履平地,从插班时的腼腆沉默到收获了一拨藏族小伙伴,从语言不通到能听懂简单的日常用语,从饮食不惯到喝起酥油茶吃起了糌粑……
儿子的迅速适应,陈云林看在眼里,欣慰之余也不免有些许心疼。可正是这份心疼,给了他满满的动力,投身到履行“真情援藏、真心援藏、真诚援藏”铮铮誓言的实干中去,“别人一份力援藏,我带着全家三份力援藏,当然得多干点、卖力点、干好点、出息点!”
9月,在离宗呷村5公里外的甘孜县城里,陈中齐已跟着周德会一道开启了新学年的学习生活,而从第四批援藏干部手中接过“接力棒”的陈云林,也一头扎进了自己的扶贫“线路图”中,按图索骥,潜心钻研。
再度进藏的担当
初到宗呷村第一天,陈云林便在第一书记的陪同下“串起了门”,开始了稳扎稳打的调研轨迹:宗呷村位于原国道G317线旁,交通方便;森林草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村民大都以农业生产为主,牧业生产为辅,农耕地880亩,平均亩产415斤;全村有39户217人,劳动力161人。……可不容忽视的贫困户仍有6户48人,其中23人是因患病、残疾、年龄等原因无法劳动,导致贫困的。
面对调研情况,陈云林整日所思所想的就是——如何把自己所从事的社区教育工作与宗呷村的脱贫致富有效结合起来,在充分考量宗呷实际、利用宗呷特色的基础上,真正找到一条深具现实操作性的援藏工作思路,帮助该村的深贫者脱贫,率领该村的脱贫者走上持续致富的发展快车道。
可要把工作做到藏区农牧民的心坎里,光有一腔的热情显然是不够的。驻村没一个月,陈云林就深切感受到了,“有一次,我闲来无事在村子里溜达,不经意间听到村民用不太流畅的汉语调侃我就是个看大门的,不像驻村队员。”
村民无心的玩笑像是一盆冷水,从头到脚把陈云林彻彻底底地浇醒了。他深感和当地老百姓之间“距离”还太远了!难道就此打住作罢?距离的窘境已让他夜不能寐,干事创业无从下手更是让他坐立难安。
“慌不择路”,充满洞察力的妻子周德会一语惊醒梦中人,让陈云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弱就强化什么,还怕老百姓不受益,还怕拉不近和村民间的距离?”
于是,陈云林援藏工作局面便从瞄准宗呷教育这一块民生环节打开了。起初,他从第一书记处得知,宗呷因毗邻县城,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孩子们学习底子相较其他乡镇村寨而言,并不屈居于后。
“可一到节假日寒暑假,孩子们就跟放敞了似的,作业完成质量特别差,家长们干瞪眼又苦于辅导不了,着急上火的。”本就从事教育工作的陈云林当即萌生了开办假期作业辅导班的想法。不出一周时间,辅导班在村级活动室开门迎生,除了课业辅导外,还针对家庭教育、困难帮扶、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志愿服务。同时,在援藏队、第一书记和和乡村领导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打造孩子们的希望墙和夜校教育,也相继提上了日程。
渐渐地,辅导班声势日涨。参与补习的孩子们,汉语词汇量眼瞅着越来越大,普通话发音越来越标准,作业的正确率也是越来越高……孩子们愈发自信,家长们愈发展眉——有了这第一座和家家户户紧密相连的沟通桥梁,陈云林不但和村民们慢慢地熟络起来,还得到了大家发自内心的认可。
两度援藏的心声
康北藏话一个个往外蹦跶、宗呷村民一户户如数家珍。随着“说着甘孜话、办着甘孜事、做着甘孜人”的陈云林和全村人的关系日益密切,他发现,援藏工作队除了需要瞄准宗呷教育、卫生等薄弱环节,如何搭建“龙泉驿+甘孜县”“集体经济+贫困人口”联结平台促贫困户快速脱贫,成了首当其冲的第一要务。
深入调研、提出方案、明确路径、统筹协调、争取资金……根据宗呷村临近县城、交通便利、依山傍水、土地平坦、林草丰茂等属性,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陈云林和村干们决定把宗呷打造成为一个休闲娱乐度假村。
“每件事都下深水,从不浮在面上,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很务实!年轻、肯干、踏实,是这批驻村干部给村民带来的最大感受!”村支书谈及对陈云林的印象,那就是“说干就干,一点不马虎”,群众修堡坎,他会主动递石头;群众挖沙子,他会铲上几铲子;群众马走失,他会冒雨进山找;群众教藏语,他会蹩脚跟着学。
现如今的开发度假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承包400多亩的村集体用地进行分期开发利用,力争依托现有村集体资源打造一日游基地,确保实现产业扶贫。其中,第一期实勘选取了靠近河流、区位最优的林地,着手打造了“拉木林帐篷城”。截至去年底,一期项目已通过投入运营并取得15000元集体经济收益。
驻村工作队向外取经,村两委干部协调资金。“每走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都站在老百姓立场上考虑未来的发展走向。”陈云林深知,目前小有成效的规划只是宗呷村乡村振兴的起点,要让当地老百姓真正富裕起来,要做的还有太多。
根据多方取经以及实践效果,下一步陈云林计划将帐篷城以及周边可利用资源进行全面的提档升级,并率先聘用村里的贫困人口投工投劳。
服务中心工作的身影不离,关注民生弱项的帮扶不断,开展特色工作的成绩不菲……诸如陈云林似的一批批援藏干部,前赴后继地扎根康巴高原,他们以建设甘孜、发展甘孜、稳定甘孜为己任,视这片高天厚土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心中日夜牵挂的是“把内地和藏区紧密连起来”,把龙泉驿和宗呷村的交流交往的方方面面融入到了工作生活中去。
看着宗呷村在自己和援藏队的帮助,村民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时,陈云林笑了,有人问陈云林后悔吗?他笑答:“把外面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到这里,推动这里经济发展,群众思想理念转变,这是我们援藏干部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从不后悔我和家人奉献高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