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我州强化“院州”合作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纪实

甘孜日报    2020年11月19日

州农科所专家在苹果种植园了解情况。

◎本网见习记者 周燕 文/图

秋景美如画,沃土蕴希望。11月的大渡河畔,秋意正浓,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上,满枝丫挂着的、绿叶底下藏着的全都是红彤彤的大苹果,乍一看,就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果园里的采摘村民更是喜笑颜开,不断地将采摘下来苹果分类装箱,忙得不亦乐乎。

自2008年州政府和省农科院签署“院州”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以来,双方以服务我州“三农”发展为目标,秉持“精心设计、务实合作、注重实效”的合作理念,全面建立了省、州、县、乡、村“五级三方”长效合作机制、高原特色农业科技支撑模式和资源整合机制,打开了“院州”农业科技合作的新局面,对双方农业科研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产生了良好效应。

我州甜樱桃、苹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整村推进”、人工栽培羊肚菌实现从无到有、青稞标准化种植面积和单产跃居全国第一、玉米高产示范创造单块田亩产1282公斤的西南地区纪录、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领跑全省。

十年来,“院州”双方开展的农业科技合作,在新品种引进和选育、新技术集成和推广、新品牌打造和生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助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速发展成效明显,推动了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迈出我州绿色崛起新步伐,跑出现代农业“加速度”。

产业化打牢农业“硬底子”

“我们家今年那400棵苹果树进入丰产期了,估计能卖10万元左右。没想到啊,撂荒地也能种出好‘钱景’,有科技支撑就是不一样!”11月16日,在康定市姑咱镇杠江沟村,村民龚兴凤喜滋滋地说,“我家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比一天红火。”

杠江沟村地处大渡河畔高半山,受交通及地理条件制约,多年来全村没有一个主导产业,“以前,我们村的人都是选好地块种点土豆、花椒、玉米等农作物,好不容易等到成熟了,又常被山上的老熊、野猪拱了,眼看增收无望,我们就只好另寻路子生活,有的到山下姑咱镇上做生意、有的背井离乡外出务工。”龚兴凤说起没种苹果树之前的生活连连摇头,“这些种苹果树的地以前大部分是石坡地多年撂荒。”

撂荒地却让“院州”双方的专家特别厚爱,州农科所所长杨开俊介绍,杠江沟村海拔在2000米以上,地处低纬度、地形呈南北走向的向阳山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累积甜份多。“这里离太阳最近、离城市最远,远离污染源,有山泉水浇灌,是种植优质苹果最理想的地方。”

“院州”双方的专家多次实地考察,为杠江沟村村民开出了增收致富“良方”——整村推进发展优质苹果产业。2014年初,在村两委组织下,杠江沟村村民一致同意,成立康定市脆蜜红富士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1户村民自愿加入。

“听了专家的话,我们村在外打工的人基本都回来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将自家的撂荒地全部种上苹果。”合作社理事长李德华说,“2014年4月,我们村从省农科院引进优质苹果种苗,规模种植苹果300亩。通过省农科院集成苹果栽培技术,实现一年栽种、两年试花、三年挂果、四年丰产。”

“我们产出的苹果色泽鲜亮,果肉脆、糖分高、果皮薄、多汁爽口,现在苹果已形成糖心,可以全部上市。”望着地头一排排挂满果实的苹果树,李德华介绍道,“通过合作社科学管理,今年预计产量将达40万斤左右。由于品质好,目前多家电商、销售商纷纷上门洽谈。”

园子里的苹果、曾经撂荒的土地……这些农民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事物,现在都成为我州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新路子。如今,在杠江沟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优质苹果树,苹果已成为全村的致富果。

杠江沟村是受益于“院州”农业科技合作的一个代表,产业是富民的坚实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这既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所在。

近年来,“院州”合作立足资源优势,坚持“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方向,种植结构调优调顺、循环农业劲头十足,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规模化构建农业新格局

让城里人闻到花香,让农村人在家门口赚钱……这幅令人向往的场景,泸定县兴隆镇和平村的民居接待通过“院州”合作特色水果种科技范基地果园“开花”催生“美丽经济”、果园“结果”拓“钱”景的方式得以实现。

和平村位于牛背山山脚,距泸定县城30公里,离牛背山35公里,是从泸定方向登顶牛背山的必经之地。“月色空明画远山,泉水叮咚入小园”,赵朝勇的“明泉居”为她家带来不少收入。

“四年前,牛背山封闭开发,我们的旅游收入一落千丈。”赵朝勇告诉记者,“但随着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我们村仍然是康定、泸定等地市民周末休闲的首选。今年我们家的旅游收入就有两万多元。”

“空闲下来这几年,我就在‘院州’合作特色水果科技示范基地一边务工,一边学习种植技术,苹果树、桃树这些果树什么时候上肥?怎么修枝?我都一清二楚,真的感谢农科所让我在家门口挣钱,还可以学技术。”赵朝勇说,“基地里面的光桃子就有40多个品种,有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有普通桃、油桃、蟠桃和油蟠桃。可以满足各个时段来玩耍的游客采摘水果。”

近年来,围绕“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沐阳”的主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条件,全力打造“牛背山户外旅游第一站”的整村发展思路,州农科所特色水果课题按照“一村一产”“一村一特”的发展规划,在和平村大力发展桃产业,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实施高标准建园、新树形培养、土壤有机质提升、“果-草-畜”循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优质桃子第一年长树、第二年挂果、第三年稳产的目标,明年桃子将进入丰产期,亩效益可达2.5万元左右。

“从种植玉米、土豆到改种青椒、番茄,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加到5000多元。”赵朝勇谈起村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后带来的变化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现在还种了桃树、苹果树这些果树,等果树丰产了,收入会更多。”

据介绍,该村还成立了泸定县致富种植合作社,实施规模化蔬菜种植,实行“企业+村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实现种植、技术、订单、销售四个统一。

“以前大家各种各的,各跑各的市场,菜质量上不去,还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我们成立合作社,大家抱团发展,通过有机肥种植,生物防治管理,提高了蔬菜品质和效益。”赵朝勇说。

“院州”合作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壮大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做大做强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好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加乘效应,黄土地正一步步变成“金土地”。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让农民的钱包更鼓了,腰杆更挺了,生活幸福指数更高了。

科技化焕发农业新活力

金秋的黄草坪村林成片、渠相通、路相连,处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走进苹果园,片片绿色间,红艳艳的苹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引人垂涎。

“今年收成还是不错,我们家估计产量有3万斤,网上销售也很好,现在已经预定了5000斤,卖出的价格我也很满意。”泸定烹坝镇黄草坪村村民兰树华告诉记者,今年收成较去年有少量提升,网络销售大果的价格则达到10元一斤。“好收成多亏了专家们的技术指导!前几年我们的苹果品种老化,根本不好卖,现在的苹果新品种新技术,产量高效益好,根本不愁销路!”

苹果果大体圆,一口咬下去,皮薄肉多,香脆里藏着冰糖的甘甜,汁水从舌尖流入舌根,再侵入心田,甜甜的清香让人欲罢不能。“海拔高、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山泉水浇灌,这些就是我州苹果种植的特色。”州农科所所长杨开俊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的苹果树根部还挂有塑料瓶,杨开俊说:“以前,新种的苹果开始开花挂果,但果蝇入肉现象比较多。通过现场分析,我们在树根部挂上装有糖醋液的塑料瓶,可诱杀果蝇,还可以诱杀其它害虫。”

在十年合作中,“院州”双方共计投入资金4463万元(其中,省农科院投入1080万元,州政府投入3383万元),累计实施科技合作项目25个,双方投入共同研发和培育农作物品种12个,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累计培养实用技术人才7.5万人次,新增经济效益9.64亿元。

“院州”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助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大大提升了民族地区的科技研发水平,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助推器”和“加速器”的作用。科技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各类新科技不断融入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带动农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发展”,我州正沿着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经营的路子,跑出甘孜州现代农业“加速度”。








  • 上一篇:我州搭建“四大平台”推进外贸转型升级
  • 下一篇:我州司法救助助力脱贫攻坚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6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