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甘孜日报》    2014年05月07日

——四川甘孜藏区支教老师群像

    ■ 新华社记者 李华梁 吴晓颖
    5月的甘孜州,一场大雪悄然而至,雪白群山环抱中,一所所学校不时飘出孩子们的读书声。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一切人类活动都显得比平原地区更费力。70年前,一曲“跑马溜溜的山上”让这里为世人所知,如今,一批批支教老师正书写着与这片土地的新一曲康定情歌。
    王吉恺和那双小手
    27岁的王吉恺是个标准的“85后”,熟悉电子产品,从成都市红专西路小学来藏区支教前,他从没想到,一个孩子到过的最远的地方,竟然就是学校。
    “班上很多孩子家里都是农牧民,活动半径很小,他们接触外界的渠道太少。”王吉恺说,“学生们从支教老师这里学到知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甘孜州白玉县二完小学有一个微机室,但缺乏专职信息技术老师,更没有管理人员,微机室自从安装好后就一直没有使用过,王吉恺当仁不让地接受了教信息技术课的任务。
    第一次上课让他印象很深,大部分孩子第一次用鼠标,动作不规范,甚至有的把五指都放在鼠标上,王吉恺就一个一个纠正。
    可有一个孩子却怎么也不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王吉恺疑惑之余发现,孩子的右手食指断了一截,才恍然大悟。于是他对孩子说:“没关系,我们可以换一换手指操作,我们就用中指和无名指吧。”孩子才终于勇敢地伸出了右手。
    “当时孩子们的眼神我终生难忘,那种看到新世界的清澈的闪着光亮的眼神。”王吉恺回想起那天的事至今仍很感慨。  
    
龚永强的外号
    “在高原支教,高原反应身体不适那是必修课,好在我平时爱运动,也就很快适应了。”坐在记者对面的龚永强说话语速很快,充满活力。
    2013年8月从四川师大附中外国语学校来到甘孜州炉霍县中学,龚永强很快进入角色,平生头一次经历的强烈高原反应没有难倒他,之前天天面对的学生却让他犯了难。
    中途接手九年级三班班主任,学生和老师之间很陌生。“学生心里话不愿跟我说,有困难也不讲,甚至有时请假都不说实话,找其他理由。”龚永强说。
    除了当班主任,龚永强还要负责数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任务繁重,但上课间隙他坚持找班里的同学聊天,组织学生一起参加体育活动。
    慢慢的,和学生间的隔阂消融,有同学开始跟龚永强开玩笑,喊他“老龚”。还没结婚的龚永强说到这里有些腼腆:“你不知道,同学们这样喊我外号的时候,我心里特美。”
    杨元建拉着爱人一起支教
    2012年,已双鬓染雪的杨元建主动申请到甘孜州支教,在甘孜县二完小学担任副校长兼教科室主任,以及支甘教师工作队副队长等工作。
    来自成都龙泉的杨元建戴着厚厚的眼镜,和人交谈时,他经常沉默地盯着你几秒,再开始说话。这样有些木讷的“外来校长”,却在甘孜县二完小学大受欢迎。很多老师后来都喊他“杨校长”“杨帅哥”。
    去年8月,已经结束第一期支教的他,申请再到甘孜支教一年。这一次,他还带上了同样为骨干教师的妻子朱国琴。
    其实临走之前,朱国琴挺纠结。她76岁的父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医生说“最多能活3个月”。家人没敢告诉父亲病情,一直说是肺气肿。在家陪了父亲一个暑假后,朱国琴最终还是决定按时去甘孜县支教。
    去年8月21日,夫妇俩坐上了到康定的班车。晚上9点,朱国琴却接到了姐姐的电话……最终她还是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有人觉得支教很苦,苦不堪言,有人觉得支教很单调,没有一点儿乐趣。”杨元建说,“可我不这么想,我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希望能让这里的孩子看看更远的世界,将来能有机会走出大山,这就是当支教老师最大的快乐。”

  • 上一篇:我州五一小长假旅游接待创新高
  • 下一篇:游客多了 景区火了 服务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