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01日
从农奴到解放军,退伍转业放弃工作一心投入到农村建设,82岁高龄的多加自愿参加红色文化宣讲活动,讲述在枪林弹雨立战功,解甲归田葆忠诚的故事
多加老人记录美好的日子。
◎央金 融媒体第三团 陈杨 李娅妮 文/图
6月29日,清晨7时不到,换上戎装的82岁老兵多加,静候在电视机前。上午10时整,当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奏响的国歌声从荧幕中传出,多加伫立敬礼,向“七一勋章”获得者致以崇高敬意。
多加满怀深情地告诉记者:“受表彰的‘七一勋章’获得者是各个时期各条战线中的杰出党员代表。看到他们,我就想起了我亲爱的战友!”
“你们看,这张是藏民团二连一排三班唯一一张合照。没了,都没了,战友们都先后去世了,全班就剩我一个喽!”多加拿着一张斑驳的黑白照片,凄怆地指着自己,一一介绍着战友,数度哽咽。
数十载深藏功与名,本以为那段枪林弹雨的岁月、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早已随时间一起被锲刻进多加那一道道疯长的褶子里。
翻身农奴把兵当
1940年,青稞收获时节,多加出生在甘孜县甘孜镇城北四村一贫苦家庭,祖辈世代为土司、领主、头人的农奴,这也注定了新生儿一辈子沦为“娃子”的命运。
捡青稞、放牛羊、犁耕地……从有记忆起,多加总在无休止地劳作、无穷尽地挨打、没完地受饿挨冻,“我们就是农奴主会说话的‘生产工具’,甚至还不如牛羊牲口自在。”
直至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奉命从四川进军西藏,途经甘孜县。高原冻土刨住窑洞、野菜晒干权当存粮、空投物资还分老乡……多加的阿妈听说了“金珠玛米”远近闻名的好名声,便发动全家前往斯俄乡十八军驻地,投工投劳挖土填方。
“在领主家,我打小吃的都是最差劲的‘三等饭’——小半碗的豌豆糌粑。可在十八军驻地,我却第一次吃上饱饭,竟是白米饭。‘金珠玛米’还给每个劳力每天一个钢洋报酬;农奴‘娃子’挣银元简直破天荒头一遭!”多加说,这些“菩萨兵”在他10岁的幼小心灵里埋下斗争的种子。
1950年8月,十八军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动员地方优秀藏族青年应征入伍,在警卫连基础上成立基干团,即:藏民团,该团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康军区基干第六团”。
1957年,同成千上万的农奴“娃子”一道,率先摆脱压迫、重获新生的多加,积极响应共产党和工作组号召,应征入伍藏民团。
年仅17岁的多加,如愿成为二连一排三班一名小战士,辗转新龙、白玉、理塘、甘孜、石渠多县,一面作战、平息叛乱,一面民主改革、解放农奴。
回溯剿匪平叛那些年,多加如鲠在喉:“忙着生,忙着死!”理塘七天七夜灭匪期间,多加所在全团作战能力最拔尖的“尖刀班”二连一排三班,于一高山垭口突遇强敌,久攻不下。“黑班长”一声令下,命全员自制手榴弹炸药包,轮番对碉堡发起冲击。
“黑班长”身先士卒,不多时,另外5名战士也尽数牺牲。仅剩右腿中枪的多加和手臂中弹的汉族战士高国凡,被及时赶到的大部队救下。
“我命大!中弹后晕死,醒来时人已在后方甘孜县77医院。”多加攥紧拳头哀恸地说,三班荣立集体二等功,他荣立个人三等功。
解甲归田忙耕耘
时光流逝,唯留记忆不曾抹去:多加荣立三等功4次,右腿负伤被鉴定为“伤残六级”。
“这本上世纪60年代印的藏文版毛主席语录,我不知道翻了多少遍,都快要翻烂了。”华发苍颜,中气十足的多加对记者笑言:“我从小是‘娃子’,根本认不到字,不管是藏汉文;但我现在能流利地读写藏文,全是藏民团里会藏文的汉族战友教的;更有意思的是,我的汉话是藏民团里会说四川话的藏族战友教的!”
1963年,“民主改革”在新中国第一个地专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告一段落,多加应组织安排赴州公安局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因照料母亲需要,他请调回甘孜县人武部,从事公安工作。“组织指哪儿,我就到哪儿!哪怕担起被打击报复的风险,哪怕放弃曾经的军功与殊荣。”多加回忆说。
1965年12月,25岁的多加退伍复员,响应国家号召,毫不犹豫地解甲归田、拿起锄头、当起农民,“也是机缘巧合,我被指派到甘孜县色西底乡恩珠二村。在那里,我结识了后来的妻子,育有两女一儿。”
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亲友质疑、不要任何待遇……多加一头扎进对抗天灾、大抓生产、兴办合作社的建设热潮中去,“虽说脱下了军装,但我这半生都深信:战场上,我们藏民团的兵个顶个都是把尖刀,当农民也要当个‘尖刀农民’!”
那几年,恰逢天灾大旱,多加自告奋勇,“每天早晚,我就领着乡上年纪轻、体力好、腿脚轻的汉子,到雅砻江‘挑河’,肩扛背驮地回来浇地饮牛,然后到处去借粮食筹饲草。”
青稞地里拉犁耙、远牧场上放牛马、土碉堡头站哨岗,多加从不愿与别人提及当年的英雄事迹,却将民主改革的战斗精神带到了这片土地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我进门几十年,一直只晓得他上过战场,还是近几年才晓得他立过战功。”79岁的妻子扎西拉姆告诉记者,多加很低调,却是个热心肠,除了抢干农牧生产的苦活、累活、脏活外,他还经常利用自己在藏民团学习的汉语和藏文,为乡干部当翻译、替农牧民写书信。
埋首色西底默默耕耘数十载,多加总以普通党员身份律己表率,和村民们一同见证家乡的巨变。
初心不改永跟党
2019年初,听说甘孜县将成立一个专门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的部门。时年80岁的多加激动无眠,“当时的我,已回到甘孜镇城北四村定居,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安稳日子,身子骨也还算硬朗,一心就只想到‘我的组织’看看究竟。”
是年3月30日,甘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挂牌成立第二天,多加寻至单位,再三请求负责人允他每天义务到“甘孜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帮帮忙。
“架不住老人家软磨硬泡,特别是帮他做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得知他不平凡的倥偬一生!”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刘述军动容地说。
整整两年,风雨无阻,老兵多加每天按时“上下班”,做清洁、烧开水、当翻译、讲政策、慰家属,对这份义务的后勤工作万般用心、千倍珍视。
多加的工位紧挨着刘述军的办公桌,但凡工作之余,刘述军常能“面对面”抢救性挖掘“老兵多加和他的藏民团”之间的“第一手”故事。
他聆听、记录、整理、书写,在今年初,特以多加为队长,组建了一支“出彩80后”的“红色文化宣讲队”,进校园、入社区、访企业、到单位……
每站上一次讲台,多加总会第一时间郑重敬礼,开场白简而肃:“老兵多加,前来报到!我代表战友接受人民检阅,代表战友向祖国敬礼!”
“我浸在苦水头长大,童年特别的黑暗!我们这些‘娃子’的命价赔偿就值一根草绳。幸得共产党和解放军打跑土匪,把土地和粮食分给我们‘娃子’,还让我端上了枪,掌握自己的命运!”
“剿匪期间,在赶赴白玉途中,连续徒步20多天的战士们双脚全磨出脓疱,步履维艰,我就把‘土法子’教给战友,大家就相互用枝桠挑脓疱,再将双脚踩在烧烫的石板上,脓疱干瘪加速结痂,战士们再上路便‘松活’了许多。”
……
2019年5月24日,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与县团委联合组织甘孜镇近1000名师生开展“感党恩重温红色历史 倾听退伍老兵讲红色故事”党史教育,多加在现场分享的经历和故事,再次震荡偌大礼堂,师生抹泪的、感喟的,难以名状,“多加爷爷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谢谢这些平凡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