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甘孜文化产业新觉醒

《甘孜日报》    2014年06月02日

——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启示之三


我州代表团在深圳国瓷永丰源公司参观。
    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已经落幕,而关于文化产业的思考仍未停止。我州的文化产业现状如何?怎么样才能推动甘孜的文化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连日来,记者置身于深圳文博会现场,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琳琅满目的文化项目,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文化产业蓄势待发 发展尚待快马加鞭
   5月15日至19日,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行。在这个我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的展会上,我州代表团携带8个国家级非遗文化产品和8类高原绿色农牧土特产品盛装亮相,希望通这个平台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甘孜不缺乏文化项目,缺的是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介。” 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总工会主席相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上,近年来,州委、州政府一直把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对甘孜藏区文化所做出的保护、传承以及推广工作成绩斐然。如今,甘孜藏区文化的哈达正飘扬于全国各地,引得彩云朵朵来。
   据统计,去年,我州民族文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6亿元,实现增加值3.77亿元,增长18.13%,占全州GDP的比重为1.9%。文化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已悄然打开了我州的经济之门。
   参展期间,我州各参展商不仅收获了经济效益,而且也收获了更多新的理念。5月18日,我州参展县的部分文化旅游部门负责人还专程前往深圳市福田区艺术馆、深圳国瓷永丰源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宝安区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参观学习。通过积极与多家公司进行沟通和洽谈,可以说,这次试水,让我州参展团信心倍增。
   参观中,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局长龚建忠告诉记者,“虽然我们首次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特别是通过参观了一些文化企业,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深圳市福田区艺术馆不仅收藏了许多美术精品,而且还以市场为主导,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艺术家、文化的传承人们没有与市场相结合,完全处于封闭状态,比如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处在一种保护状态,必须转变方式,走市场化的开发和提升之路,现在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理念、不断创新和提升,让我们的产品能够走向市场。”
   在文博会上,我们看到一批国内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字号企业、品牌产品项目纷纷亮相,许多地方政府组团已不限于“形象展”、“推广展”,带来的都是当地代表性强、产业化程度高、生产链完整的产品项目,让人印象深刻。通过本届文博会我们不仅为文化 产业背后的巨大推力感到震惊,更是看到了希望,因为敢“走出来”这就是一种勇气。
在甘孜展馆,记者也看到一些文化产品,比如炉霍郎卡杰唐卡、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稻城阿西土陶、德格藏文书法、新龙药泥面具、白玉河坡金属手工艺、德格麦宿牛毛绒制品、南派中藏医药等,这表明甘孜文化企业的产业意识开始觉醒,并作了相应的努力。
   但是,就文化产业而言,甘孜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就这些开发的产品而言,存在品种少,形态单一,做工粗糙的问题,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文化产业要发展,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观念,核心是产品的本身。只要有一个好的平台,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资金,现在要思考的是有资源的企业却与市场脱了节,能够打拚市场的企业却又是与资源和艺术家们脱节的,培养人才很难,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利用好我们的文化馆、博物馆这样的平台,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以市场为主导,要培养经营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必须培养一大批有实战能力和经验的人才。同时,还要在产品的研发中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不断创新开发。”谈起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龚建忠充满信心,更感到责任重大,任重道远。他认为我们现在许多民族文化依然是“闺中待嫁之女”,没有好的婆家,这个婆家就是市场。
   文化项目众多 产品开发还需加力
   把文化形态转化成经济形态,需要一个载体,把文化开发成产品,是一种形式。能不能对甘孜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做成旅游商品,既满足游客的购买欲望,创造经济效益,又能推介甘孜文化旅游发展?这是很多人都思考过的问题。
   炉霍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郎卡杰画派唐卡协会会长雍珠洛吾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参展和参观,让我们开了眼界,特别是参观了国瓷永丰源,我感到作为唐卡绘画也能够融入其中,今天我还与他们谈了下一步的合作,不仅能够让陶瓷更加丰富,而且我们的唐卡画和许多民族的东西都能够发扬光大。”
   依托“特色民族文化”这个载体,我州的本土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记者了解到,甘孜州组织上报的11个藏羌彝文化产业项目和8个本州文化产业支撑项目,总投资20.2亿元。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正逐步转化成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品牌产业。
   事实上,几年前,我州有关部门就举办了旅游商品征集活动,希望推动甘孜文化产品开发,带动旅游消费的同时推介城市品牌,但是,时至今日,这些富有创意的设计多半仍是纸上谈兵,并没有投入生产,也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德格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凌涛告诉记者:“我搞文化工作已有八年了,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直没有更大的创新,我们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不仅要走高端,更要走大众道路,这样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文化产业潜力大 发展需多方借力
   什么阻碍了我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业内人士称,因为甘孜缺乏统一的文化表征,“比如,看到马头琴,你就会想到内蒙古;看到布达拉宫,你就会想到西藏。”
   甘孜的特色文化不少,但来源于民间,过于分散,这似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绊脚石。也有人称,甘孜的特色文化都是群体性活动,很难用产品进行表现。
   在参观了国瓷永丰源后,白玉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黄兴感慨颇多,“首先的感觉是他们的产供销体系建设很完整,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用一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展示中国的形象,要把好东西向外面推。我们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我们的东西很多,也很好,但是很零散,组织化程度差,市场理念的还很差。产品就是承载文化的东西,不仅要有文化的元素,还要有实用性。”
   “我们也尝试着把甘孜的一些文化项目开发成产品,但是,这些产品产量和销量都不大。”一位业内人士称。
   由此可见,一种文化要转化成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本身必须具备长远的眼光,寻找到得力的合作伙伴,在大资金注入的同时,还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扶持。
   龚建忠表示,在对外交流的同时以系列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招商引资,通过推介藏区文化产业项目来加强全国对于甘孜文化的关注,使之带来经济效益。他说,走文化产业之路,必须要根据市场进行产品开发。时代在变,我们的设计理念和营销方式也要变,在传    承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产品才能“走出去”。
   去年,我州走进广东系列文化活动达成96个招商推介项目,总额315.77亿元,这让我们已经尝到了甜头。
   第十届文博会圆满闭幕了。她的精彩与启示永不落幕,推动着甘孜文化远航的巨轮驶向更加开阔的水域。(记者 袁飞 宋志勇 文/图)
 
 
  • 上一篇:驱车赴藏区小学捐文具 泸州小伙突遭飞石遇难
  • 下一篇:成都市工商局援藏挂职干部真情话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