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4年07月03日
中共康定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甲么
走好“群众路线”,要始终学好“四门必修课”,只有这样,我们与群众的关系才能像牛奶中的水一样不分你我,像挼在一起的酥油糌粑一样不分彼此,我们的各项事业就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
要学好“群众路线”这门课,联系群众“零距离”。要消除脱离群众这个最大的执政危险,我们就要静下心来,学精“三本书”。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三本书”原原本本学习、潜心研读、深刻领会,提高干部职工践行群众路线的理论水平和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学实“三个模范”。要以杨善洲、毕世祥、菊美多吉等先进典型为模范、为镜子、为尺子,认真照一照差距、量一量距离、查一查不足,明确方向争先进。学活“三个经验”。学习借鉴“插甸经验、孟连经验、绥江经验”三个经验,依托“群众工作全覆盖”、“走基层”等平台,像回家一样进农家,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保持“同一水平线”,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同享“柴米油盐酱醋茶”,把群众当“亲人”,把民事当“家事”,自觉做好群众的“发声器”、“主心骨”,让党群干群关系真正成为割不断的血肉关系、分不开的“鱼水情”。
要学好“刮骨疗毒”这门课,干群关系“零隔阂”。针对查摆出来的“四风”毒瘤,要拿出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的态度,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诚心,坚决扫除“四风”之垢,扫除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偏”“虚”“软”问题,根治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存在的“推诿病”、“懒惰病”、“冷漠病”、“漂浮病”、“空谈病”、“逐利病”等病症,解决基层组织缺元气、队伍缺生气、阵地缺人气、服务缺地气的“四气”问题。在治疗“流行病”的同时,还要着重治好康定“地方病”,在“看病吃药”中,做到心中有群众观点、脚下有群众路线、手里有群众工作、脑中有群众利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务实的作风、公正清廉的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要学好“抓铁有痕”这门课,服务群众“零公里”。群众路线的征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保持动力不减、方向不偏、目标不变,积极乘势而上,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发展、民生“两手抓”,竭尽全力让百姓摆脱苦日子、过上好日子。以抓发展帮民富为抓手。履行好全州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责任,把抓好经济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主旋律,作为加快发展的牛鼻子,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一圈一城一线一节”的旅游全域化、“一市三区四极多点”的新型城镇化、“两提升三培育四突破”的新型工业化、“八大产业基地两大园区一带两区”的农牧业现代化“四化联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领跑“底部突围”。以改善民生为最大政务。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取向,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解决边远乡镇村人民群众最牵心、最揪心、最闹心的重点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实现“有感发展”。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意识。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事情虽小,但事事牵动人心,件件关乎百姓,对于全局工作来说可能是小事,对于群众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要树立“群众的小利益就是党和国家的大利益”的观念,破除党群之间“玻璃墙”、卸掉“弹簧门”、打通“中梗阻”,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多深入到基层,从改善人民生活的一桩桩具体事情做起,从自己实际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得到群众的拥护。
要学好“主动创稳”这门课,确保群众“零怨言”。当前,康定正处于转型起飞的新起点、抢抓机遇的关键点、蓄势突破的转折点,面临多种利益诉求增多、多重困难聚集,多种矛盾叠加、多条战线作战的窘境。我们必须具备识别矛盾的“火眼金睛”、解决问题的“神兵利器”,最大限度减少制约发展的矛盾障碍,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种好社会治理多元化这块“试验田”。加快社区网格化管理、参与式发展能力试点,积极探索社区、机关团体和寺庙学校、基层组织、群防群治、专业队伍“五个层面”社会治理多元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让农牧民群众在共建平安康定中安心。深耕基层组织这块“责任田”。借助“全州基层党建工作年”平台,对基层党组织进行一次集中大排查、大检修,找准基层党建“短板”,开出整顿“药方”,激活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构建“一城三带多点”党建工作新格局,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农牧民群众在党组织细致的服务中放心。用好法律这把“锄头”。以“法治甘孜建设年”为平台,以“法治康定建设”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法律“八进”活动,增强公民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与政府一道,用好法律这把“锄头”,铲除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杂草”,让农牧民群众在风清气正、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中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