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川藏联网工程有望今年底建成投运

甘孜日报    2014年08月04日


巴塘变电站一角。
    川藏联网工程是继青藏联网之后,又一穿越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重大输变电工程,途经我州和西藏昌都地区,新建线路1500公里,将新建巴塘、昌都2座500千伏变电站和邦达、玉龙2座220千伏变电站。工程动态投资约66.3亿元。工程将联接四川电网与西藏昌都电网,是国家“十二五”支持藏区的重大建设项目。
    ■记者 张涛 文/ 图
   茫茫雪域之上,一座座铁塔熠熠生辉,一根根银线跨越天堑。不久的将来,四川、西藏两省部分藏区人民的生活将被优质的电能点亮。随着川藏联网工程、电力天路、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三大电网建设工程的强力推进,甘孜藏区全面结束无电历史指日可待。
   8月1日,记者走进巴塘县500千伏变电站施工现场,见证了电力人克服种种困难,为川藏联网工程建设付出的努力。上午10 时许,高原的太阳已经很猛了。记者在工地看到,车辆往来穿梭,吊车马达轰鸣,电焊弧光闪烁,不同工种的负责人带领着参建队员正在争分夺秒地鏖战着。搬运钢板的,卸货的,在工房打孔的,焊接的,设备测试的……现场每个人都在烈日下忙碌着。
   “巴塘变电站所在位置海拔3330米,是变电站施工史上施工水源到站最难和进站公路最长的变电站。变电站总占地面积99.7亩,建筑面积4583平方米,完成后的巴塘变电站将成为川藏联网工程的枢纽。”巴塘变电站项目部副经理黄勇介绍道,“这里要修建包括110千伏、220千伏及500千伏的设备基础场地,工期紧,任务繁重。10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仅28岁。山上时常风沙肆虐,环境艰苦,生活枯燥。但经过全体参建人员的不懈努力,目前,变电工程土建主体结构已完成,现已进入电气安装阶段,输电线路工程已完成全部基础施工任务,铁塔组立已进入尾声,正在全面开展架线工作。”
   蒋洁,巴塘变电站唯一的一朵高原之花,这个可爱的“90后”女生,也曾向往过朝九晚五的安稳生活。进入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后,跑工地就成了她工作中的一部分。去年11月来到巴塘,她见证了变电站从基础开挖到220千伏变电站钢构架的基本完成。期间,她也被强大的风暴吓哭过,因为孤单而难过。然而大半年时间过去了,蒋洁坚持了下来,“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你辛勤创造的作品,终于看到了成果。作为参与川藏联网工程建设的一分子,我感到很自豪。”
自今年3月该工程启动以来,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高原上,一万余名电力建设者艰苦奋战,用智慧和勇气架设光明之路,连接起我州南路及西藏昌都地区的电力动脉,为推动川藏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巴塘变电站施工现场,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在接受中央、省、州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川藏联网工程不仅将有力支撑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州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结束西藏昌都地区和甘孜南路地区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并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地区严重缺电和无电地区通电问题,为藏区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极大地支持其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于维护藏区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是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藏区百姓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光明工程’。”
   据介绍,我州南部地区和西藏昌都地区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工程的建成投运将大大提高水电外送能力,满足未来金沙江、澜沧江和玉曲河水电开发送出需要,对于加快西藏昌都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昌都地区、我州巴塘地区乃至川藏两地藏区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枯水期通过四川主网将电送到西藏昌都地区和甘孜南路地区,在丰水期把这个区域的水电聚集起来再送到四川主网在全国范围内交换,这无疑使该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民生得以改善。”
   截止7月28日,川藏联网工程四个变电工程土建主体结构基本完成,电气设备已陆续进行安装。线路工程中,地线架设完成792.61公里,占比52.41%;导线放线施工完成715.71公里,占比47.33%;导线紧线施工完成592.56公里,占比39.19%;附件安装完成1030基,占比37.31%;工程验收完成78基,占比2.83%;铁塔组立累计完成2734基。“我们全体参建单位决心在艰险中保安全,在艰难中树丰碑,力争今年底实现工程建成投运,将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成造福藏区人民群众的光明工程,造福康巴的吉祥天路。”川藏联网工程指挥中心负责人说。
 
  • 上一篇:我州外贸出口首次实现“双过半”
  • 下一篇:中国梦·百人百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