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联网工程地处横断山脉三江流域,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施工环境保护成为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此,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将现场环保水保管理办法与措施应用于全线各施工现场,并落实到施工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有力推动了工程实现“绿色环保”与“和谐建设”目标。
■ 记者 张涛 文/图
7至8月是青藏高原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五颜六色的小花点缀着翠绿的草原,宛如一张延伸到天边的绿色地毯。趁着草长莺飞的时节,川藏联网工程9标段的施工人员忙着播撒草籽,回铺变电站土建施工中剥离的草皮。据了解,为争创环保优质工程,川藏联网工程全线各标段目前已启动植被恢复工作,预计今年10月下旬全面完成。
全程贯穿“绿色环保”理念
随着川藏联网工程全线基础准备工作的开展,驻扎在工程沿线各施工地段的人员已超过万人,各施工驻地生活垃圾也日益增多,为进一步确保高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工程指挥部项目协调办和医疗后勤保障部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四位一体”环保水保管理体系规定,严格督促工程沿线各施工单位的垃圾清运工作。
巴塘县夏邛镇象鼻山的巴塘500千伏变电站项目副总经理黄勇告诉记者,他们非常重视环保工作,在建设开挖基础过程中,施工人员先将草甸移出,集中放置在指定地点由专人养护,再将生、熟土挖出单独堆放,并用彩条布进行隔离。在项目建设的尾声,他们会派员工将耕植土重新填在地面,恢复植被,严格保障环境质量,最大限度还原工程建设前的生态环境。同时,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履行央企责任,将建设服务藏区发展这一德政、民生工程放在首位,将川藏联网工程的环保水保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投资1.88亿元,全力保障工程本体施工各项环保水保措施及环保水保专项治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切实保护藏区生态环境。
加大地质灾害监理
川藏联网工程新建乡城至巴塘至昌都500千伏线路1009千米,昌都至玉龙、昌都至邦达220千伏线路512千米;新建巴塘、昌都2座500千伏变电站,邦达、玉龙2座220千伏变电站。
受高原山区特定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该工程全线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度大。尤其四川段部分线路紧邻竹巴龙省级自然保护区(线路距离保护区仅200米),加之线路穿越区分布着高原草甸区,施工中对环境和景观要求高。为此,在充分借鉴青藏联网工程环保水保成果的基础上,工程建设指挥部创新管理举措,引入第三方进行环保水保和地质灾害监理,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全线环保水保和地质灾害监测,合理规划林区和草地施工通道,提早监测塔位及施工营地地质风险。
“地质灾害监理通过前期遥感解译及实地调查发现,影响该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点多达1290个。工程建设指挥部及时对塔位和施工营地进行了搬迁,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委托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具有植被恢复经验的相关单位分别对四川段和西藏段施工重点区域进行植被恢复,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川藏联网工程指挥部安质部副主任黄华明介绍说。
保护地表植被不被破坏
按照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统一规定,各施工项目部在塔基施工区、施工便道、牵引场等区域设置了统一的围栏和标识,限制人员、车辆及工程机械活动范围和工作区域;在施工人员聚居地设置垃圾回收池和垃圾桶,集中存放并定期清运垃圾;在施工场地和路段铺设棕垫、钢板、草垫等,防止人员、施工机械直接踩踏或碾压草地,保护地表植被不被破坏。
据介绍,施工前工作人员先将施工区域的原生草皮进行剥离,移至他处并进行养护,待施工结束后,再将剥离的草皮移回原处进行回铺;对开挖造成地表植被破坏的地段播撒适合高原生长的草籽,直到长出绿草。现场的施工人员介绍说,塔基开挖过程中,先将熟土(表土)、生土分开堆放,并采取隔离(铺设棕垫等)、拦挡、覆盖等措施,回填时先将生土回填,熟土最后置于表面,以保证植被的恢复。
“永久、临时工程的取土场、弃土场、砂石料场等不得设置于河道,严禁侵占湿地;湿地中修建施工便道时采用钢板临时铺垫并做好临时排水系统,不能切断和阻隔地表径流。在高寒草原区、高寒草甸(或湿地)区,新布设的施工道路应避免车辆与原地面直接接触,采取在原地面铺设草垫(或棕垫)隔离然后在草垫上铺盖钢板;基础施工时先在施工区域内采取隔离(铺设草垫或棕垫)、原生草皮剥离等措施,防止施工活动破坏地表植被。”黄华明介绍道,“此外,工程建设指挥部在施工区域及周边设置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牌和森林防火保护宣传牌,广泛开展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等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