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佼
11月22日、25日,四川康定先后发生6.3级和5.8级地震,牵动国人关注的目光。许多媒体都已注意到,康定地震与之前景谷地震、鲁甸地震震级相近,但伤亡人数低于前两次地震的同期数字。根据新华社记者采访到的情况,除了康定地处高原人烟稀少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地坚持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很多行动“跑”在了地震之前。康定“跑赢”地震再次证明,长期未雨绸缪,这对减少地震伤亡至关重要。
每次地震后,有关专家都在反复强调一个常识,“地震本身是震不死人的”。地震之所以看上去可怕,是因为地震容易引发地质次生灾害,不安全的建筑在地震中容易垮塌,混乱的逃生秩序、错误的逃生选择等也会造成衍生伤害。如果明确了这一点,有关方面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地震伤亡减到最小。
当年汶川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主要是因山体崩塌和房屋垮塌所致;而鲁甸地震、景谷地震出现重大伤亡,主要是因当地村落有大量土坯房,遇难者大多在被埋后窒息而亡。担心山体崩塌,需要长期勘查地质隐患;担心房屋垮塌,需要补齐农房改造短板。在汶川地震后,地方政府帮助一些居民搬离了存在隐患的区域,“异地扶贫搬迁”“牧民定居工程”等项目,使当地的建筑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总体抗震能力明显提高。这就是这次康定地震伤亡较少的重要原因。
康定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平日里的紧急疏散演练,在地震来临时能发挥巨大作用。在22日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康定县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正在上课,但震后不到5分钟,全校近2000名师生全部安全撤离。据新华社报道,该校每个学期都要进行地震应急演练,最近一次演练是在地震前20多天。因此,该学校在组织撤离时,大孩子抱着小孩子,没有一个学生抢道,秩序井然,速度飞快。
同样的经验,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已有体现。想必很多人都还记得,被称为“最牛抗震校长”的叶志平,当时他带领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仅用1分36秒全部安全逃生。这段佳话的背后,是叶志平在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自行筹资加固教学楼、每周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组织师生进行紧急疏散演习。
在与灾难斗争的过程中,很多宝贵的经验都是在平日里逐渐积累的。在以前的地震中,有一些地方曾出现过市民、学生在恐惧和无知中轻易跳楼导致伤亡。而在康定,正因为当地长期向社会进行避震知识宣传,民众在面对地震时变得非常从容和冷静。据介绍,在当地学校的日常演练中,紧急疏散的安排详细到了哪个老师负责维持秩序、哪个老师负责在走廊疏导学生。
还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在应对一些地质灾害的过程中,无论是地方政府、普通民众、慈善组织还是社会志愿者,都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也对灾害及救灾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各级政府就经常性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应急处置、抢险救援和社会公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这对降低地震灾害损失起到重要作用。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是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从保护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角度来说,把保卫生命的“安全行动”有条不紊、不动声色地做在灾前,比灾后心急火燎、大张旗鼓地救援,要有意义得多。不仅仅是康定、四川,所有面临地震威胁的地方,相关职能部门都要把坚持未雨绸缪的防患意识落到实处,既要在制度建设、规划、宣传等方面把工作做好,又要秉持“功不必在我”的理念将一些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做实。(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