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微慈善”,人人都能成为慈善家

《甘孜日报》    2015年01月19日

     ■练洪洋
  1月4日,中国扶贫基金会接手新年首个慈善项目:4岁男童普普(化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急需8000元的手术费。1月6日,“8000元救先心病儿”项目上线。1月8日,钱募齐了。凑齐这8000块,不是靠哪个大款或老板出手,而是腾讯公益乐捐平台发起项目,传给众多微信用户,他们通过便利的支付方式,你10元,我8元,凑齐的。
    通过虚拟空间支付,短短两天时间内,凑齐8000元手术费,这种善行方式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如此“任性”,以至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预言,人类将在未来几十年步入“零成本社会”,商品和服务近乎免费。几十年后的光景不好说,不过网络“微慈善”确实让人见识“零成本慈善”的诱人前景。
    不仅是网络“微慈善”,依托主流媒体的“微慈善”也有同等魅力。譬如广州日报于2012年4月联手广州市慈善会共同成立、管理的“广爱慈善基金”,两年多来共收到约7万人次、来自近30个企业和基金会超过     1000万元的捐款,帮助了200余位在广州治病的重大疾病受助人。多多益善,少少不拘,许多捐款也是10元、20元、50元的“微善款”。据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慈善年捐赠额是1000亿元,网络慈善一年捐赠额大概是10亿元左右。与1000亿元相比,10亿元只能算“微”,不过再过5年、10年,情况也许就大不同了。
    传统慈善方式,需要的成本较高。譬如,公众捐一元钱,基金会收到之后需要开具发票,并邮寄给捐助者,一来一去,连成本都不够。低成本,恰恰是网络“微慈善”之优势所在,网络捐款只需动动手指,几近零成本。另一方面,受到过往一些负面事件影响,公众对传统慈善机构的信任度大打折扣,网络“微慈善”无疑提供了另一条出口。正因如此,国务院于2014年12月印发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鼓励、肯定和支持网络慈善”。
    网络“微慈善”虽然有低成本优势,但也存在一个低信任度短板。由于网络天然的隐蔽性与不确定性,影响了它的可信度,而不时传出有人打着慈善幌子进行诈骗的丑闻更让可信度雪上加霜。因此,要让网络“微慈善”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除了结合社交网络等平台,增加公共资讯的传播能力;通过公益项目网站及运营工具,帮助公益组织降低信息化成本之外,更要在公信力上着力,要让公众捐得放心、捐得开心。在公信力构建上,网络“微慈善”必须考虑,依托一个有公信力的网络平台,推进公益组织业务信息的透明化和即时化,让公众方便、有效获取公益项目执行进度。同时,加强行政监管,提高治理效能,及时制止不诚信行为,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为网络“微慈善”公信力托底。
 

 
 
  • 上一篇:反腐,激发道德向心力
  • 下一篇:既要“点赞” ,更要“点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