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慢功出精品

《甘孜日报》    2015年09月17日

——从古人读书说开去

    ■ 张文雄

    读书与做人做事的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古人读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慢,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不但要朗读,而且要抄、背、默,“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不倒背如流不罢手。从古人读书慢,能体会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国历史典籍所记载的“韦编三绝”,讲的就是孔夫子用皮绳把竹简、木椟拴起来读,读的次数多了,连皮绳都翻断了三次。可见,孔夫子读书下的功夫有多深。明代大文豪张溥则以抄读著称。据《明史》记载,他“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曾国藩也是有名的“书痴”。在湖南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文朗读了多遍还背不下来。一个想等他入睡之后行窃的小偷实在等不下去了,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其实,曾国藩的“慢”,并非其人有天资禀赋上的弱处,而是读书讲求精嚼、精思。他在家书中多次谈到读书,说“用功譬若掘井”,贵在“掘井及泉”;“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这种“慢”看似“笨功夫”,实际上是为了把书读得熟、记得牢、钻得深。
    不难体会,古人的慢读书蕴含了学不厌精、触类旁通的大智慧。诚如有诗所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由此想到当下的某些国产商品,总感觉少了抹“求精”“出新”的亮色。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生产的商品林林总总、数量庞大。但看一下路上跑的汽车、手里拿的手机、家里用的电器、商场里摆的奢侈品,以至身上穿的衣服,有多少是民族品牌?甚至一些百年老店和“老字号”产品,也由于不重质量、盲目扩张,而如“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问题出在哪里?其原因正如当下一些人读书一样,浅尝辄止、速食不化,不愿意下“慢功夫”“苦功夫”“笨功夫”。
    宋儒陆九渊讲:“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从古人读书中,也不难琢磨到不急不躁不怕慢、不急求功不厌烦的道理。由此,又想到发展观、政绩观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这个理人人都懂。但好比读书“一口吃不成胖子”,得有一个自博而约、积久功深的过程,发展也只能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离开客观规律和现实基础,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往往“欲速则不达”。至于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更是后患无穷。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脚步是放慢了些,但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终归还是为了行稳致远。
    在政绩观方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理所当然。但应切记,我们追求的政绩是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政绩,而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图虚名得实祸的豆腐渣工程,不能成为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负担的“政绩债”。事快三分假,慢工出细活。创造过硬的政绩,就要像古人读书那样,“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致力于谋长远、打基础的工作。“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搞形式、做虚功、走捷径、耍滑头,难免落个贻误事业、害人害己的结局。

  • 上一篇:灵魂需要用心铸造
  • 下一篇: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