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兴华
7.8元一盒的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促皮质素,多家医院难觅踪迹,焦急给孩子救命的家长只有发朋友圈求助;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常用药“优甲乐”,寻访多地药店却一无所获,患者只能喝过期药暂时维持……近期,媒体频繁报道的平价药“失踪”现象引发了公众的关注。
其实细心人早就发现,近年来,平价药“玩失踪”已不是偶然现象。一项对全国12城市40余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有500多种,而短缺的高达342种之多。不少药品失踪后有了价格不菲的“替身”,而一些药品则连“后继者”都没有,其中不乏一些临床常用的“救命药”。
平价药“玩失踪”,究竟是什么原因?
药店的解释是,因为利润太低,卖了也不挣钱;生产企业的解释是,生产成本高、销售价格低,进入医保支付体系无法随市调价,做了只能是微利甚至赔钱;同时,在目前医疗大环境没有彻底改善的前提下,医院方面恐怕讳莫如深但又客观存在的原因是,平价药即便口碑佳、疗效好,但不如开高价药“来得实惠”。
各方有各方的利益,但对于患者来说,原本便宜好用的治病救命的药品忽然“一药难求”,这不得不说是医药体制上的弊端。如何改变这种怪现象,让平价药不再“玩失踪”,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药到用时方恨贵,药到用时方恨无,不少人将症结归咎于药物的价格和分配管制尚未完全放开,企业自主定价受到限制,在他们看来,只有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下,药品才能最终处于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企业才不会因为药品利润低甚至没有利润而停止生产,市场上的药品流通才会有一个良性循环。这样的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又失之全面。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特别是在国家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及药品集中采购的大背景下,低平价药的“消失”困境实在是各有原因。那些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多家企业生产的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品,药企为了在集中采购中标,往往压低竞标价,而一旦药品中标占领市场份额后,就不会再“赔钱赚吆喝”,常常会减产或停产平价药,推出改头换面的“高价药”;而对于那些用量小、市场小、生产企业少的平价药,市场“看不见的手”往往会让其“孤单寂寞冷”更加雪上加霜,因为药企必须要考虑其经济利益。
再者,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药品行业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中间环节还是太多,“见不得光”的潜规则还是太多。不仅仅是生产,流通、医院等任何一环节的利益好恶,都有可能左右平价药的“生与死”。所以,单单依靠市场那只“无形的手”是靠不住的,激烈的市场竞争甚至会自然选择高价药“驱除”平价药。
药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通过流通渠道进入消费领域,在药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基本经济规律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药品又是极为特殊的商品,人们不能完全按照一般商品的经济规律来对待药品,必须对药品的某些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才能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以及合理地为人类服务。
让平价药不再“玩失踪”,除了需要市场规律这只“隐形的手”,还必须要让政府“有形的手”监管好市场,严格控制和规范药品流通环节,从严限制药品经营资质,规范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很多国家针对平价药品储备制定了相关制度,并且政府对生产平价药的药企在税收和资金方面有着专门的优惠政策,以此保证平价药产量的稳定性。未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建立完善类似的平价药收储制度,或者予以相关药企补贴。如果有国家相关政策的约束、鼓励和补贴,相信市场上的平价药就不会再如此容易地“失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