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美书
☆话题背景:
最近,一则从学术中国微信流传出来的消息迅速成了“网红”:75岁时,他跑去欧洲当背包客;87岁,他重返大学读书;93岁,他选择到医院当义工;98岁,他成为全球最老硕士;如今,105岁的他,传奇还在继续……他的名字叫赵慕鹤。在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关口之时,这样一个百岁老人的传奇故事着实令人振奋。我们在这则不短不长的微信里,能够感受到有关健康、爱心与学习的诸多正能量。而且,编者还煞有介事,“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当下,健康是最重要的话题,千有万有,没有健康一无所有;爱心也是很时尚的话题,有没有悲悯心同情心,常常与有没有道德相提并论。至于学习,当然也很重要,但几乎从青年到老年,大都少谈或不谈。如果有人在某个场合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别人要么以为他是高中生在介绍学习经验,要么怀疑他患了中二病。
一些人不谈学习或不爱学习由来已久。每年高考结束,我们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或听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焚烧教材书本的消息;而我们稍微仔细观察,也能发现自进入大学之时起直到参加工作后,大多数人都不爱学习了,真的要学,也仅仅是因为各类考证、职称或出国需要。假如有人问一句:“遵从您内心的意愿,您喜欢学习吗?”可能,大多数人会摇头。如果再问一句:“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呢?”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一个答案:“学习有用么?”
是的,扎根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困惑,就是学习有用么读书有用么的问题。几十年前,我们这个社会曾流行过读书无用论,后来虽然拨乱反正,否定了这句话,但流毒未必已经肃清,在今天,哪怕就是所谓的“高知”,内心可能也还存在着读书(学习)有用么的疑问。
本文开头那个105岁“传奇还在继续”的老人赵慕鹤,当朋友问他“你都要死了,还学什么电脑啊?”而赵慕鹤同回答:“可是,我还活着啊!”这是两句非常平常但又极其经典的对话!问者,内心里就有“学习有用么”的困惑,而答者,平凡的话语中带出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本质。
本来,学习有没有用的困惑,在古人那里并不存在,至少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书到用时方恨少等观念大多时候是古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可是,我们为何又产生了学习有用么的疑问与困惑呢?
根源在于我们这几十年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科技与商业的进步又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物资充盈却又物欲横流的社会,而我们检验人才的标准又不自觉地滑入了庸俗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泥潭。于是,读书只捡“有用”的读,没用的不读;而与那些不读书甚至活得更自在的人相比较,更会产生“读无用的书无用,读有用的书同样无用”的错误结论。
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其实是指练习、实践、使用(所学)的机会或过程。大意是,你学会了一个东西而又有使用与练习它的机会(过程),不是很快乐的事么?孔子这话,实际上已经回答了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学习,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实际的物资利益,但我们不能忘记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使用学习成果过程也同样是人生的快乐之源。就学习的终极果实而言,除了现实的物资的果实,还有意志的、精神的、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极有可能比你给自己的子孙百万家财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