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论员
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脊梁,是脱贫奔康的重要依托。只有发展产业富民战略,农牧民群众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尝到改革发展的甜果。
实施产业富民必须要优化产业布局。我州农牧民群众受文化水平、思维模式、交通条件以及惯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影响,想致富,却苦于找不到出路,要让农牧民找到更多的致富依托,实现永久性脱贫,同步迈向小康社会,发展产业富民才是真正的出路。各县(市)要找准贫困根源“拔穷根”,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坚持“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经济效益好、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领导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深入基层要帮思想,帮谋划,帮产业。只有抓好产业富民,才能加快发展步伐,才能快速实现跨越赶超、后来居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抓好产业富民,要立足优势,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我州大多数县和乡村底子薄、条件差、工作难度大,是实现农牧区全面小康的短板,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必须深入基层,扑下身子,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不出成效不罢休的精神,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找准地方特色,摸清地方优势,在充分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帮助地方谋划打造符合市场需求、发展空间巨大、产业链条长的富民产业。要优先发展旅游业,强化旅游业带动作用,形成“两环一带”旅游发展布局;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形成“一圈一带一走廊”农业产业布局;着力推进能源、矿产、文化、中藏药等特色产业发展。要根据地区特色资源优势,打造规模产业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在项目配套、资金扶持、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政策上,对“农”字号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发展后劲,带动产业发展。
抓好富民产业,一定要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各级各部门要持之以恒创优服务,要注重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和民间协会组织的作用,将产业扶强做大,做响品牌,通过品牌凝聚人气,汇聚财气,形成集聚效应,带动农村更好发展。要扩大特色产业对外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国内外市场;科学研发优势资源、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保持特色民族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