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党员队伍党性建设
■本网评论员
“他把群众利益高高举过头顶!”“他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他是我们最敬佩的人!”……为什么我州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领导干部的时代楷模菊美多吉、毕世祥、袁雅逊、谭晓琴等同志的故事,让无数人感动落泪?正是信仰之真、党性之纯立起了共产党人的一杆旗,在百姓心中筑起了丰碑。
“内心的贪欲战胜了良知,越来越难以控制,防线被无情地冲垮了,一发不可收拾,真如激流放舟,一泻千里啊!”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原本意气风发,却一步步滑向腐败深渊,到了最后追悔莫及?正是党性的丧失,方向的迷失,让信仰的支柱倾斜了,让精神的大厦垮塌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抓作风、严纪律、强制度,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但也要看到,有的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宗旨意识弱化、行为作风漂浮;有的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规定交纳党费,不起模范带头作用,甚至不愿公开亮明党员身份。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必须对准党“味”不浓、作风不实、纪律不严等“病灶”,在加强党性修养中淬炼党员“成色”,提升党员“纯度”。
践行宗旨意识,才能人民至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以民心所向定标,以百姓之心为心,有的却是不闻民间疾苦、不问群众冷暖?截然相反的行为背后正是宗旨意识、群众观念、群众感情的巨大差距。党群关系是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我州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就要时时处处问自己:有没有自觉把党的宗旨落到实处?有没有从群众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入手,切实做到了解民忧、暖民心?
坚守组织原则,才有强大力量。1927年的“三湾改编”和水口连队建党,第一次使“支部建在连上”落地生根,这为我军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一个松松垮垮、稀稀拉拉的组织是不能干事、也干不成事的。如果党组织像个大超市、大卖场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还能有什么力量?营造风清气正的好作风,就要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杜绝“家长制”、“一言堂”等发扬民主不够的问题,解决“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正确集中不够的问题;增强合力奋进的凝聚力,就要督促引导党员干部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做到身心归党、以身许党、为党贡献。
锤炼严实作风,才能永葆本色。作风问题具有艰巨性、长期性、顽固性,“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老话说,“缺什么,补什么”。紧紧盯住“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培养严实品格,践行严实要求,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心怀坦荡、表里如一,才能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推动正风肃纪常态化;加强道德情操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好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才能用党员干部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群众。
1939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成长的文献《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公开发表。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年代,再到改革发展新时期,这篇经典给人精神给养,激发前进力量。迈向新征程,聚力新跨越,广大党员干部更要自觉磨砺党性、提高修养,让共产党员的“成色”更足一些、“纯度”更高一些,去创造新的业绩,赢得人民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