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文明祭祀树新风

甘孜日报    2017年04月05日

   ■本网评论员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节,是一个令人慎终追远的日子;祭祖扫墓,则是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习俗。每到清明前后,人们往往都会举家出动,前去祭奠先祖和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表达感恩思念之情。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无论“雨纷纷”的天气有多难行,也难挡人们归乡扫墓的脚步。

   清明祭祀,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是感恩、孝道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国人的某种精神依托。不过,祭祀活动中的某些陈规与旧习,却也需要重新检视与反省,逐渐破除、加以改进。譬如,在先人牌位前、在亲人坟墓前或骨灰安放处,奉上熟食,摆上果品,祭洒白酒,这是传统民俗,无可厚非。但烟雾缭绕的香火、随风飞舞的纸钱、震耳欲聋的鸣炮,这种习惯不仅与当代人的环境理念、生活方式格格不入,而且还有引发森林草原火灾之虞,确实不值得提倡。纵观近年来清明祭祀活动中出现了一股不良风气,不但有冥币、纸钱,有纸糊的手机、家电、麻将、洋房、汽车,更有甚者,连纸扎的“美女”、“小姐”、“保姆”之类的东西也出现在祭品之中,品种齐全,应有尽有,极尽奢华之事,使祭祖扫墓变了“味”,且成了一种新的陋习,应当坚决反对。

   清明祭祀,直白地说,就是一种仪式,承载的是心境,寄托的是哀思,追忆的是过去,了却的是心愿。因而,只要有这一种仪式就好,过分繁琐奢华,确实没有必要。而且,就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传统,也应因时而变。拿殡葬来说,国人历来讲究入土为安,土葬流行了数千年,如今也已改变为以火葬为主。同样,清明祭奠也不只扫墓一种方式,随着现代文明的生长,家庭追思、网上祭扫、社区公祭、集体公祭、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等一些颇具文明气息的祭祀方式,也在悄然兴起,如此环保、低碳、健康、文明的祭扫活动,既不失人情味,又能少些烟火气。

   倡导文明祭祀,重在转变国人观念。传统的祭祀方式之所以盛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始终认为,不亲自到墓前烧香祭拜、隆重热闹一番,就不足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悼之情,就是不孝与不尊,这是“厚葬薄养”观念使然。国人讲究孝道、赡养老人,无论生前待他们怎样,父母亡故后总要想方设法把丧事办得隆重、体面、风光,而且要守孝三载,只有这样,才算是尽了孝道。其实,“厚葬薄养”有点本末倒置,“厚养薄葬”才是正道。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活着,活得体面、尊严,有滋有味则足矣。父母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到了晚年,就应该尽孝反哺,让他们无忧无虑、颐享天年、无憾而终,这恐怕才是真正的尽孝道。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等到父母亡故才想起来尽孝,就悔之晚矣,丧事再怎么隆重、祭祀再怎么虔诚,也于事无补。

   移风易俗,树立“厚养薄葬”观念,倡导文明祭祀,知易行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场艰难的博弈。但唯其漫长,才有坚持的必要;唯其艰难,才彰显出努力的可贵。观念的转变,行政强力的高压不可行,唯有持之以恒的倡议,唯有润物无声的引导,唯有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步一步的积累,点点滴滴的推进,文明祭祀必有到来的那一天。

  “祭如在”。只要我们心中留有对故人的眷恋,无论身处何方,一捧鲜花,几行诗句,闭眼凝思,喃喃低语,都可以把我们的思念带向远方,让我们的情感得到慰藉。愿文明祭祀成为一种时代新风!

  • 上一篇:加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 下一篇:“过关”更要“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