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4月02日
■谢臣仁
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方兴未艾的全域旅游添上一把柴、燃起一把火。
实施全域旅游,需全域发力。实现全域发力,需在“共”字上做文章,构筑“景区”共建、产业共兴、“红利”共享的良好格局,形成大景观、发展大产业、产生大效应。
要实现全域发力,需要共建“一个景”。旅游地区景点众多,犹如颗颗珍珠。但“珍珠”散落不成串,略显“孤芳自赏”;如果串珠成链,势必更加光彩夺目。在一个地区共建 “一个景”正是串珠成链之举。共建“一个景”不是追求同质化、标一化,而是在发展全域旅游最终目标的统揽下,建成独立景区凸显特色,整体景区和谐统一的“大景观”,做到既要各美其美,又要“美美与共”。共建“一个景”犹如建房,必须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统一规划布局,以优势资源搭起“四梁八柱”,不断“添砖加瓦”,集中力量打造大区域、大环线、大景区,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形成更加科学、更具生态、更显品质、更有特色的精品旅游区和最佳旅游目的地。
要实现全域发力,需要共唱“一台戏”。今天的旅游再也不是单一的“门票经济”。全域旅游这场“大戏”需要众多“角色”粉墨登场。产业发展要实施“旅游+”,推动旅游与其他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旅游+农业”,打造美丽休闲乡村;“旅游+交通”,打造自驾游、骑行旅游风景道;“旅游+教育”,开发研学旅游产品;“旅游+卫生”,开发健康生态旅游产品等。通过“旅游+” 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生态含量, 让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共融共生,带来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知识获得、文化感知、休闲娱乐等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旅游+”的产业融合,让封闭的旅游“自循环”转变为开放的旅游“融发展”,增加旅游综合消费,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带动其它产业提供动能,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活力。
要实现全域发力,需要共享“一桌席”。当今的旅游是开放的旅游,同样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本区域资金不足、开发经验缺乏、营销手段落后的情况下,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全域旅游开发建设,整合资源、利用优势、聚集力量,事半功倍地搞好建设、开发和营销,形成更优结构、更好业态、更大效应。要实现全域发力需要旅游“红利”实现“万众共享”。“全域旅游”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学术名词,而是亲身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发展旅游的目的除了让游客享受到旅游发展成果得到愉悦的体验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全域旅游给所在地群众增加收入、带来福祉。要把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让当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群众当老板、成股民、做员工。这样人气旺了、村镇美了、收入丰了,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观念也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得以更新,从而与旅游产业紧紧“相拥”、同频共振,创造出不竭的内生动力,全域旅游才更有生命力。
共建“一个景”、共唱“一台戏”、共享“一桌席”,让“风光”成美景、产业绘美图、生活出“美味”,实现“美美与共”,全域旅游必将实现全域发力,为实现旅游勃兴、促进地方发展、增加人民福祉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