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5年05月28日
去年8月9日凌晨2时10分,丹巴县东谷乡二卡子沟发生特大泥石流。所幸的是,由于防范体系严密,监测预警及时,防灾队伍得力,1521名群众及时有序撤离,直接受泥石流威胁的651名群众无人伤亡,我州地质灾害防治史上又增添了一个成功避险的经典案例。总结本次地质灾害成功避险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启示。眼下我州汛期已经来临,相信这些启示对做好地灾防范工作会有一定益处。
启示一:有一个严密的地灾防范体系
为了应对我州易发频繁的地质灾害,州县国土资源部门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着力构建严密的地质灾害防范体系。一是坚持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的动态排查机制,努力查找新隐患并落实防灾措施。二是全面落实防灾责任,细化各部门、各层级的防灾职责,强化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将各级领导责任明确到位。三是大力推进专职监测体系建设,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逐点落实专职监测人员,并由省财政按每人每年3000元的标准补助经费,实现群测群防工作从没有责任的义务监测向有明确责任的履职监测转变。四是坚持主动预防避让,在强降雨来临前果断组织受威胁群众主动预防避让。五是全面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活动,统一培训教材,成立专家组和宣讲团,开展大规模培训和演练,全面提升受威胁群众防灾意识和避灾能力。有了这样一套严密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险情一旦出现,当地政府就能在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迅速有序撤离避险。
启示二:有一套快速准确的监测预警机制
去年入汛期后,全州连续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州县国土资源部门严密关注灾情、雨情的发展变化趋势,动态实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8月8日下午至“8·9”特大泥石流发生前,省、州、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密集发布了地质灾害2级和3级预警信息。丹巴县及东谷乡迅速将预警信息传达至二卡子沟等地质灾害隐患点专职监测员,专职监测人员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是本次成功避险的前提条件。预警信息的提前发布和防灾措施要求的逐级传达到位,有效引导已建立的地质灾害专职监测体系高效运转,真正起到了“发枪令”的作用。
启示三:有一批高度负责的监测人员
丹巴县成功避险的事例再一次证明,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在基层、关键在村组。近年来,丹巴县建立了纵向由省、州、县至乡、村、组、户,横向村与村、组与组、部门与部门协调配合,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群众的全员覆盖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将临灾处置权下放到一线,确保在第一时间能够及时预警、安全转移。二卡子沟为该县地质灾害重点监测对象,根据该沟威胁对象和范围,当地分别在沟道上游的三卡子村、二卡子村,中游的国如村、东谷村和下游的阴山村设立了5处监测点,落实了专职监测人员。当地质灾害发生在受威胁群众都在熟睡的深夜时,高度负责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值得强调的是,针对敲锣打鼓的传统预警方式在山区预警作用受局限的实际情况,监测员还创新了报警方式——燃放烟花和冲天炮,这不仅更容易让老百姓听见、看见,烟花的火焰还能照亮路线,更便于群众撤离。
启示四:有一支坚强有力的基层防灾队伍
按照州委、州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要求,在州国土资源局的指导下,丹巴县采取了县级干部包乡、乡镇干部包村驻点的方式,安排包村干部深入各村协助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将防灾措施下沉到一线,确保了在预警发布后的极短时间内,受威胁群众能够有组织地安全撤离。去年8月9日凌晨1时32分,针对持续降雨一直未停的情况,东谷乡党委政府要求包村干部和村组干部连夜挨家挨户通知群众做好撤离避让准备,并电话通知隐患点专职监测员加强监测预警。撤离预警发布后,包村干部、村组负责人和民兵迅速组织受威胁群众按照防灾预案和前期应急演练确定的路线疏散撤离。撤离过程中,丹巴县还要求党员干部对60岁以上身体虚弱的老人一对一帮扶,不少年老体弱的老人被党员干部背扶到避险点,确保无一人漏下。
启示五:有平时的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
去年以来,在国土资源系统汛期驻守督导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丹巴县国土资源局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列为重点工作,突出培训演练重点,注重方式创新,增强防灾效果。对所有15个乡镇及部分学校和水电开发矿山企业共开展了“防、躲、跑”的宣传培训19次,专项应急演练20余次,参训人员达2000多人,全面提高了全社会防治地质灾害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启示六:有切合实际的“三避让”原则
二卡子沟暴发泥石流灾害前,根据各级预警信息,该沟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高度警惕,将“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三避让”原则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果断提前通知受威胁群众做好主动避险撤离的各项准备。预警信息发出后,受威胁人员能够按计划高效撤离,“三避让”原则的落实是本次地质灾害能够实现成功避险的核心因素。(州国土资源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