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玛曲珍是德格印经院的义务讲解员。虽然做讲解不是她的专业,但因为准备充分加之讲解中善于揣摩观众的心理,她的讲解风格自成一家,从而拥有了众多粉丝。别人做志愿者,往往参加完一个活动就结束了,可她做义务讲解员一干就是十三年。
■ 张莉
因机缘巧合当上讲解员
“我从小就喜欢藏文化。上学时,一有时间就要去印经院看看。”白玛曲珍说。
“那天真的特别巧,我偶然得知印经院最近在招义务讲解员。于是,我就到招募办,直接推门而入。”白玛曲珍感慨说,“现在想想,当时确实有点冲动,但如果我当时没有 迈进那间办公室,现在的人生也许会完全不同。”
虽然在最后时刻,白玛曲珍顺利报名,但想在印经院成为一名义务讲解员,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找个平台,把平实积累的知识展示出来。”白玛曲珍说。在顺利通过考试后,她正式成为了印经院的义务讲解员,白天在印经院上班,晚上就在家里背讲解词。
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
上午8时30分,笔者赶到印经院,身穿藏装的讲解员白玛曲珍正在为近百名的游客讲解:“印版原材料选取用红桦木。选挺直无节的树干,按所需尺寸先锯成节,然后在锯成45cm的板材……”
“这是我在印经院工作的第13个年头,我也记不清一共讲解了多少次。”讲解结束后,白玛曲珍告诉笔者,近半年来,印经院已接待了100多家单位,参观人数达上万人次,“一天下来,我的嗓子都哑了。”但白玛曲珍不觉得苦,“累并快乐着”。
2小时讲解准备6小时素材
“最初,印经院会给我提供一份标准的解说词。那时候我没有经验,而且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带着参观者逛印经院,就是照本宣科,不生动。”白玛曲珍说。
“那时,最怕的就是遇到一些求知欲很强的参观者。他们问的问题,解说词中没有,而我也根本不懂。”白玛曲珍狡黠一笑说,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跟参观者说,讲解中途,不方便做太多介绍,等讲解结束后再揭晓答案。“往往讲解结束了,问问题的参观者可能就去看别的,不见了,我就逃过了一劫。但如果真遇到较真的参观者,我也会诚实的告诉他,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如果他愿意,我可以查过资料之后,给他发邮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白玛曲珍早已没了最初的青涩,在讲解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再拿到印经院各种展览提供的标准解说词,她都会把那些文字拆散、重新组合。“我会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我是一名普通参观者,我想通过看这个知道什么?然后再围绕这些问题查资料、寻找答案。”
白玛曲珍的业余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因为看似只有两个小时的讲解,她会准备6个小时以上的素材。而在这6小时的背后,是她用年复一年的辛苦,积累下的知识。“我的知识积累不像专家那样系统,而是围绕着一个又一个看点展开。”白玛曲珍说,“平常补充的知识多了,再给参观者讲解的时候就会比较流畅。每次讲完,掌声四起,我也会有一种特别满足的感觉。”
有付出更有收获
“历史、文化、艺术不仅仅在图书馆里,也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处。”白玛曲珍说,所以除了通过轻松的方式介绍历史文化,每次在开始讲解前,她都会很正式的告诉参观者:印经院中收集着人类的记忆和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去了解和认识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好的窗口,是很神圣的地方。
白玛曲珍的坚持和努力换来了很多参观者的赞许,她说:“有时,我也会觉得辛苦。但我就是喜欢看观众专心听我讲解,关注我动作的那种目光。”
“义务讲解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愿意多花些时间走进印经院,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这些年,因为一些缘故也差点放弃了这份坚持。回头想想,该怎么走就怎么走,只要对得起良心就好。”白玛曲珍笑着说,“毕竟,我有付出,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