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南下干部采访札记
■韩晓红 邓知
当我们走进雅安干休所赵志新老人家的时候,老人刚睡醒午觉起床。
赵志新家的住房很整洁,家具摆放十分妥帖简朴。
老人的神情看上去很淡定,我们就在他的客厅开始了访谈。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满头白发,思路清晰,用纯正的山西口音把我们带进了那段难忘的历程。
“我于1933年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庄王沟村,我的父亲是村长,母亲是村妇救会副主任,两个姐姐都是妇救会成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大哥、二哥先后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战中不少至亲至爱的人牺牲了。一直以来,我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红色家庭而感到万分的光荣。”老人神情和语调里透出了无限的自豪,我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1945年5月,由于我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等原因,12岁的我担任了儿童团长和行政村秘书职务,从此就开始用自己瘦弱的双肩担负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
“当上儿童团长后,我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就是每天都要带领几个‘娃娃兵’,肩扛红缨枪在村口放哨、站岗,只要看到陌生人进村,那就要对他进行盘查,特别要看他有没有通信证。我们还曾经抓过一个准备进村打探消息的汉奸。”
“那时我们还一个村一个村的接力送鸡毛信。在那个通讯极度落后的年代,鸡毛信在战斗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还要在村子里碾炸药,制造出石雷后交给民兵,在鬼子进村扫荡的必经之路布上石雷阵,经常将鬼子汉奸炸得鬼哭狼嚎。”
“我是1951从西康省调到康定的,当过警卫员,又当过义敦县公安队队长,在民改平叛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和群众打成一片,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跟随3644部队,参加了义敦、巴塘、理塘、白玉等地的平叛工作,把叛匪打得望风而逃。后来,又在不少地方工作过。总之,我在甘孜州这片热土上工作、生活了数十载,结识了不少藏族朋友,也学会了简单的藏文日常用语。”
“我的子女都在甘孜州工作和生活,他们说话时已经一点不带老家的口音了,我的老家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地方。”
“每次想起牺牲的亲人和战友,我总会抑制不住潸然泪下。我非常庆幸能够活到今天,能够亲眼看到祖国如此强大,人民的生活如此幸福,若我那些牺牲的亲人和战友活到今天,能和我一起共享这美好时光那该多好啊。”
当我们结束访谈,与老人合影留念的时候,老人兴致勃勃地拉着我们的手,留下了难忘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