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探寻脱贫奔康好路子

《甘孜日报》    2016年07月04日

——记色达县杨各乡下甲斗村第一书记张宜
   ■记者 周华 陈斌
    每当听到一口浓浓的重庆口音、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传来,杨各乡下甲斗村的老百姓就会感叹:“张书记,您又来了……。”张书记名叫张宜,重庆人,今年41岁,是四川省民族宗教委的一名普通干部。作为一名有着2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从2015年9月被派驻色达县杨各乡下甲斗村的那一天开始,他就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省里来的第一书记”。
    去年9月,刚到下甲斗村时,当地村民的生活状况让张宜十分震惊。“许多村民家里一贫如洗,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村民们的生活十分困难。全村80户人家中,就有20户贫困户,有贫困人口119人。”张宜回忆说。对此,张宜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沉下身子,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多做老百姓最需要的好事实事。
    张宜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闲暇时间,张宜总会在村里转悠,和村民们拉拉家常聊聊天,寻找帮助村民脱贫的突破口。遇到了因为家里有病人,因病致贫的;因为家里有残疾人,没有劳力致贫的;因为家里土地少,又没有外出务工,经济来源单一致贫的。所有这些,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结合他们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救助。
    因家庭困难,贫困户泽绒娜的女儿卓玛吉未读完初中就辍学在家。得知这一情况,张宜立即组成由驻村干部和村骨干参加的“劝说工作组”,及时赶到她家并成功劝说卓玛吉复学。
    “卓玛吉,一名色达县杨各乡下甲斗村的花季少女,请相信我们,你一定不会失学。”在下甲斗村微信公众号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在张宜的倡议下,很快,一位远在上海的爱心人士表示愿意资助卓玛吉到大学毕业。“现在,成都有3名爱心人士也参与其中,与我们签订协议。按照协议,他们每人每年出资2000元,资助卓玛吉上完大学。”张宜说。
    “多亏了张书记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不然我女儿还辍学在家。”泽绒娜告诉记者,去年,村里还有3名高中生因家境困难,需要经济帮助。张书记把他们的情况传在网上,寻求社会力量支持,帮助解决学生们的实际困难。
    通过这样一件件好事、实事,张宜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一步步走进群众的心里。他说,只有坚持从小处做起,群众才能从大处受益。
    住在村里,吃在村里,张宜总想为下甲斗村的老百姓多做一点事。6月24日,在贫困户卡波家,记者看到了一张《下甲斗村第一书记联系卡》,上面写有张宜的名字、工作单位、手机号码,卡片上还贴心的写了一句“有困难、请您告诉小张,小张尽全力帮您解决”。
    卡波今年70岁,全家7口人。他的儿子患有眼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媳又离家出走,抚养4个孙子的重担全落在了卡波和他老伴的肩上。由于缺劳力和技术,又因儿子患病,致使卡波家一直脱不了贫,生活十分困难。
    “我们要为像卡波一样的贫困户谋出路,帮助他们发展致富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这是张宜到下甲斗村后第一件想做而且下决心要做成的事情。
    自去年以来,张宜和村班子确定了“以基层建设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推手,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社会扶贫为辅助”的工作思路,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三位一体格局推进全村精准扶贫工作。
    为了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细致,张宜入户进行调查,分析致贫原因,列出问题清单,编制了全村项目规划。“虽然有了规划,但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困难。”要改观念,首先要改变村容村貌。他先从村里的环境绿化入手,制定了《下甲斗村卫生公约》。通过艰苦努力,争取到色达翁达林场价值2.5万余元的树苗用于全村绿化。要让规划变为现实,就得有项目,他通过多方努力,争取资金580万元(实际已经到位180万元),用于民族团结新村、垃圾池、防洪堤、村民浴室建设和入户路硬化、通村便桥改建、水磨房改建、网围栏更换等十项基础设施项目。
    在产业发展上,张宜更是绞尽脑汁,多方探寻。他结合当地实际,先后提出了养奶牛、种植药材、成立运输队等思路,最终确定在全村集中利用部分土地试种中药材。为确保种植成功,2015年12月,张宜专程把土壤带到成都进行化验,并到成都和阿坝几家中药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解决了品种和销路问题。今年4月完成羌活、大黄、金铁锁、一支篙的试种,目前长势良好,有望全村推广。
    张宜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全力做好全村奶牛养殖的调研和论证 ,准备建立奶牛养殖合作社,以养殖大户带动贫困群众的方式,实现奶牛养殖的实质突破,帮助当地群众实现长期稳步增收。同时,他还与乐山师范学院取得联系,目前正在与该院进行对接和实地论证,拟在下甲斗村实施光电扶贫项目,建设一座24千伏的光伏电站。据测算,该项目建成后,村里每年会有35万元收入,将为村民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贫困村“摘帽”将更有底气。
    由于扶贫任务繁重,张宜不能经常回成都,很多时候都无法尽到父亲、丈夫和儿子的责任。“张书记舍小家为大家,把村民当亲人。全力投身下甲斗村的脱贫致富,给村里带来太多的实惠和好处。”杨各乡副乡长周书冰感激地说。
    在张宜看来,整个下甲斗村就是一个大家庭,村民是自己最亲的家庭成员。他必须牢记脱贫使命、甘于敬业奉献、心系群众民生、求真务实奋进,努力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全力帮助下甲斗村脱贫致富。
     
    
  • 上一篇:没有翅膀的飞翔
  • 下一篇:全域旅游圆了群众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