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建功立业 代代相传

甘孜日报    2017年03月16日

——丹巴县毕氏家庭家规故事

毕世祥生前在白玉县河坡乡开展政策宣讲。

    编者按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就是约束家庭成员的守则。一个好的家规,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会助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力量。从本期起,本报推出《天府好家规故事》栏目,推介我州十个入选首届《天府好家规》家庭的故事。

    毕姓是我国较为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如北京、天津、四川合江、重庆云阳等地均有不少。然而,在川西高原素有“中国最美乡村”之称的丹巴县,有这样一户独特的毕氏家庭:一家三代人均为国家干部,传承着严格的家规家训,始终践行着爱国、爱党、为民的奉献精神。

    【追溯】家规的起源

    毕德鑫,男,四川雅安人,解放初期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到州财政局工作,后因国家建设需要,主动请缨到基层工作,并娶当地藏族姑娘杨马初为妻,从此将其一生奉献在了嘉绒藏区——丹巴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等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继承古代毕氏家训和吸收丹巴嘉绒藏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立下了“忠诚爱国、清廉为民、崇学尚实、勤俭持家”的家规家训。

    【弘扬】家规的定格

    毕世祥,男,藏族,中共党员,四川丹巴人,毕德鑫之子,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原中共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长。20131216950分,毕世祥从康定前往雅江、新龙两县开展群众工作,翻越国道318线海拔4412米的高尔寺山时,因道路结冰严重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在雪域高原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为民务实清廉的人生篇章。20143月,被追授为“四川省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优秀党员领导干部”;20146月,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411月,被评选为“中国好人”。

    毕世祥在藏区工作30多年,他坚决捍卫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致力于推动甘孜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民计;他以“爱国守法感恩团结”群众教育活动为抓手,组建了5000余名宣教辅导员队伍,创新“1+N”宣讲方法,构建了全民参与的大宣教格局;他“舍小家、顾大家”,用宝贵而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英雄赞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给予他高度评价——“毕世祥同志在严寒、缺氧情况下,坚持藏区工作30年,为藏区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爱国、爱党、爱民的奉献精神,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

    在打工中领会“崇学尚实”“勤俭持家”

    “他的父亲从小就对他管的很严,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写三篇毛笔字才能吃晚饭。”毕世祥儿时的小伙伴徐杰回忆,“中学时期,他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外,还要帮家里洗衣、做饭、挑水,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崇拜工人的时代。初中毕业时,毕世祥的许多同学都参加工作去当了工人。当时,毕世祥也很想放弃读高中的机会去工作。当然,他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得到的却是坚决反对。

    “崇学尚实,讲的就是要崇尚学习、追求真理,脚踏实地、干事创业。”当时,毕世祥的父亲毕德鑫对他说,“你想去打工是好事,但是不能放弃学业,不读书将来你如何去干事创业?你现在还是一名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去打工,也能学到书本上不能学到的知识,对你今后的人生也是有好处的。”

    也就在初中毕业的那个假期,毕世祥便去了当地道班做了名小工。去上班前,其母亲杨马初叮嘱到:“祥子,到了道班上可要认真干活,力气用完了还会有的。”在道班工作的这个假期,毕世祥实践着母亲朴实的教诲,以“不怕累、愿吃亏”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道班领导和工人们的认可,他也从中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学会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他把每天挣到的钱都交给了母亲,补贴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

    在工作中践行“忠诚爱国”“清廉为民”

    1982年,毕世祥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回甘孜藏区工作,他32年如一日,无论在任何岗位,都将本职工作与群众工作、民族团结工作紧密结合,践行着忠诚爱国、真情为民的家规家训,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传承和发扬了优良家风。

    在以群众工作全覆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他积极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深入联系点、联系寺庙和结对认亲户家走访了解群众疾苦,救济困难群众上百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30件次,把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传递给了在州儿童福利院认的“女儿”。他的足迹遍布甘孜州18个县、325个乡镇,年均深入农牧区时间达5个月以上,行程8万余公里。联系石渠县期间,一年内到石渠11次,跑遍全县24个乡镇。他进农家、到牧场,用不同方言藏语向群众讲政策,宣传“最好的虫草在课堂”。他组织实施群众文艺下乡3年覆盖全州乡村计划,让边远农牧区群众享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大餐。2009年白玉“5·1”森林火灾、2010年春节雅江森林火灾、2010年道孚“12·5”山地灌丛草地火灾中,他都深入一线,发挥了关键作用。2010年玉树“4·14”地震,他第一时间抵达石渠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确保了灾区稳定。获悉他因公殉职的消息后,重灾区石渠县真达乡麻达村党支部书记昂勒白伤心地说:“我们的灾后重建房竣工时,他还来家里坐过,看到我们住上了漂亮的新房,他比我们还高兴。”

    毕世祥常讲:“僧尼也是群众,要做好藏区的群众工作、民族团结工作不能不关心僧尼。”几年前,担任州政府副州长的他,在得知石渠县觉悟寺大殿年久失修威胁到僧尼安全后,他专程到该寺查看,并将此情向县上相关领导和部门做了反映,及时得到了修缮。“毕世祥因公殉职后,石渠县正在召开‘两会’,获悉此情后,所有参加两会的人员都十分悲恸和惋惜。”石渠县委统战部副部长益西降措说,“宗教界的人士更是自发为他念经祈福。”

    我州旅游业起步之初,美景多在人迹罕至处。时任州旅游局长的毕世祥深知“旅游业是富民产业”,他要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甘孜旅游推向世界。200212月,他牵头制定了《甘孜州康巴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这份规划至今仍被看作全州旅游发展总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有些地方连马也走不了,只能徒步。”据州旅游部门的同志介绍,“人困马乏,只能拽住马尾巴,一步一步向前。可以说,甘孜州的山山水水,毕世祥几乎都走遍了。‘马背上的局长’由此得名。”

    【延续】家规的传承

    毕达,男,藏族,中共党员,四川丹巴人,毕世祥之子,2011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现在四川省林业厅森林公安局工作,因工作业绩突出,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嘉奖一次。

    “他很抠,很少为家人着想。”这是毕世祥的独子毕达2011年时的认识,“父亲这几年只给我买过一件羽绒服。因为工作原因,从小到大他都很少有时间陪我。西南民大60周年校庆,他也参加了,那天我们父子两个校友在校园中漫步,他说:你要好好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我当时正面临考试,压力很大,就跟他说:现在很多同学的家里都给安排了工作。他说:自己的路自己走、靠自己才算是真本事。”当毕达以第一名的笔试面试成绩进入四川省林业厅成为森林警察后,毕世祥为儿子买了一件520元的羽绒服做礼物。“这是他给我买的最贵的一件衣服。”

    毕世祥坚持党性原则,在其位不搞特权不谋私利,他用自己一生言传身教,以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传承着毕氏家庭的家规家训。他常提醒妻子,“你所在的卫生部门权利很大、诱惑很多,可要守身如莲、香远益清啊,可不能让家庭和亲人蒙羞。”

    “父亲常教导我,对上恭敬,对下不傲,大不糊涂,小不计较,表里如一,真诚相待……”毕达说,“家规必须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随着个人的成长,越来越能理解家规的深刻内涵,越来越能理解父亲总是把对家人的爱放在心底,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家规的意义。

    如今,毕达正以实际行动像父亲一样践行着“忠诚爱国、清廉为民、崇学尚实、勤俭持家”的家规家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业绩!

    


  • 上一篇:别让沉重彩礼挡住奔康路
  • 下一篇:三代从军向党 代代精忠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