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3月29日
幸福要靠双手来创造
邓珠泽荣正在喂牛。
■本网见习记者 刘小兵 文/图
他是从道孚县八美镇移居到各卡乡的“外乡人”,家里有4个劳动力却没有半分地,几年前还因为极端贫困在村里抬不起头;而现在,他却拥有20多头牦牛、一辆几万元的车——他就是道孚县各卡乡冻坡甲村的贫困户邓珠泽荣。
从特困户到致富能手,邓珠泽荣这个目不识丁的六旬老人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生活发生如此巨大变化?3月22日,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各卡乡冻坡甲村采访。
冻坡甲村位于道孚县城以东18公里处的省道303线旁,平均海拔3444米。当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刘海军得知来意后,告诉记者,邓珠泽荣夫妇在山上牛场。
十多分钟后,邓珠泽荣顶着一头白霜从山上回来,把记者一行领到自己家。这是一栋两层楼的藏房,客厅里,藏饰家具一应俱全,藏桌上摆放着各种糖食、水果、饮料。见此情景,记者开玩笑说:“看来你家一点也不像贫困户嘛!”邓珠泽荣笑着:“以前真的穷,现在的确好多了!”“这房子是去年才修缮的,家具也是去年买的,以前房子又破又旧,家里啥东西都没有”,他紧接着补充道。说起家里的变化,邓珠泽荣激动地说:“这都得感谢国家制定的精准扶贫政策。”
原来,邓珠泽荣一家是多年前从八美镇移居到各卡乡的,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他们家没有在村里分到土地,加之夫妻二人既没上过学又没有手艺,家里的开销都靠政府的福利政策和挖虫草、捡松茸的收入,只能勉强度日。邓珠泽荣回忆道,因家里特别穷,两个儿子小的时候在村里都没有小伙伴,自己在村里也抬不起头。
2015年年初,刘海军等扶贫干部来到家里动员他的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并答应提供技能培训和帮忙找工作。当年3月,大儿子到康定一家酒店做起了服务员,因二儿子读过书则顺利进入县上的供电公司。两个儿子就业后,家里一个月就多了5000多元的收入。可是,邓珠泽荣却说,让他真正走上脱贫致富路的不是两个儿子找到工作,而是养殖牦牛。
随后,邓珠泽荣把记者带到他的牛圈。看着圈里的8头幼牛和20头成牛,邓珠泽荣骄傲地说:“这些大牛变现市价20余万元,去年光卖牛奶、酥油、奶渣子挣了8000余元!我这些牛大多数是用2010年亲戚送给我的4头牦牛繁衍来的,只有4头是曲登送的。”记者正要问曲登是谁,一旁的刘海军介绍道:曲登是县里康巴渠德农牧事业发展合作社的负责人。去年,合作社与村里达成协议——合作社把牛寄养在农户家中并提供技术,农户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牛奶卖给合作社,邓珠泽荣家是试点。刘海军刚说完,邓珠泽荣指着牛圈说,“这也是合作社出钱请村里人修的,我们两口子还挣了7000多元的务工费,其他村民挣几百上千元的也不少。”
“合作社马上又有优质奶牛50头投入我的牛场了。”一说起这事,邓珠泽荣乐得合不拢嘴。他当即给记者算了笔帐:一头奶牛一年产奶150天、一斤卖6元,今年家又要增收好几万元。
不过这笔钱也不是轻易能挣到了。为了养好现在这20多头牛,邓珠泽荣和老伴一年大半时间都在山上放牛或者储存冬草,跳锅庄、赶庙会等活动几乎无法参加,就连藏历新年也是在牛场过的。当记者问道,“现在日子已过得去了,为啥还要吃这份苦呢?”他回答,“以前想做事都没事干,现在这么好的机会,不勤快怎么行呢?再说,政府都派干部来帮我们脱贫,我们自己也要加油干呢!”
有付出就有收获。去年年底邓珠泽家买了一辆新车,而让他更高兴的是,去年春节二儿子带回了在县城教书的女朋友,现在已经在计划结婚了,大儿子今年到成都一家工厂上班,工作条件好,收入也高。
说起眼下的生活,邓珠泽荣说自己有三个近期目标:一是让牛场通电,这样他就可以完全在牛场生活,好好照顾自家的牛。二是在县城里买个房子,大儿子赶紧学好技术,回乡创业。三是希望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也把牛养起来,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刘海军告诉记者,冻坡甲村共有65户、268人,有建卡贫困户14户,计划今年摘帽。为了脱贫,村里在省公安厅、光大银行成都分行、成都师范学院三家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搞起了油菜和草莓种植,还正在筹备利用村里成片的杜鹃花发展旅游接待,并与康巴渠德合作社签定了合作协议。可是还有少部分村民主动脱贫的积极性不强,村里希望能用邓珠泽荣全家主动作为、积极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的事例来带动其他村民的致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