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妙手丹心 解疾苦

甘孜日报    2017年05月05日

为患者实施排血治疗法。

 

为患者说明注意事项。

 

为患者检查病情。

本网记者 陈杨 /

从医26年,著名藏医专家、州藏医院副院长江吉村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派藏医药”代表性传承人,39岁时成为国内藏医药界最年轻的主任藏医师,在藏医治疗恶性肿瘤、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成效显著——

用左手在病人的额头上找到血管,右手紧握手术刀在血管上迅速划开一条口子,伴随淤血不断流出,病人脸色也逐渐变得好起来。“我长期患有高血压,前几年还晕倒休克了半个小时。后来经人介绍,我找到了江吉村医生医治,他用排血治疗法让我的血压保持了稳定,现在头也不怎么晕了。”429日上午,今年65岁的甘孜县斯俄乡村民拉呷在谈到江吉村医生总是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好大夫。

一走出手术室,诊室外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已经挤满了门外的过道。“今天上午挂号的患者就有40人,中午又不能按时下班了。”江吉村边走边说,又急匆匆地一头钻进诊室。

江吉村,州藏医院副院长,主任藏医师,从医26年,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派藏医药”代表性传承人,39岁时成为国内藏医药界最年轻的主任藏医师,在藏医治疗恶性肿瘤、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成效显著。

救死扶伤

他是最可敬的人

从医心系千家乐,诊治胸怀百姓寒。

江吉村1972年出生在得荣县的一个藏族农牧民家庭。19918月,他从甘孜州卫生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得荣县日龙乡卫生院工作。

尽管日龙乡只有1000多人口,但面积将近100平方公里。在江吉村来之前,日龙乡没有一个正规院校毕业的藏医医生,群众看病需要跋山涉水到县城。那时没有公路,许多农牧民群众买不起马匹,只能靠双脚步行。通常早晨天还没亮就出发,到达县城已是傍晚时分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刚满18岁的江吉村背起了药箱,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很多时候,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地上有一尺多的积雪,呼吸出的气息瞬间就在嘴角化成冰碴。尽管条件艰苦,但江吉村并没有叫苦退缩,凡是有病人来找他,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他都会立即出诊。

记得有一次,江吉村刚刚躺下休息,就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村民巴桑的妈妈因重感冒引发肺炎,生命垂危。江吉村赶忙收拾好药箱,装上必要的设备和药品,和巴桑一起出发,两人整整走了一天才到达巴桑的家中。看到老阿妈的脸色已经有些发紫,江吉村赶紧施救,几枚银针下去,老阿妈睁开了眼睛。再加上江吉村及时的治疗,老阿妈咳出阻塞在食道和咽喉部位的浓痰后,感觉舒服多了。看到这一幕,巴桑的亲属们不知该怎样感谢江吉村,无不流下激动的泪水。

在行医过程中,江吉村发现当地群众对藏医非常信任,他也十分敬重历代康巴名医的医德医术,并且立志继承他们的衣钵。当时,江吉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30多元钱,他除了孝敬父母、补贴困难群众外,剩下的所有钱都买了书。江吉村笑着说,当时为了买一本好的医书,节衣缩食半个月不吃肉他都可以接受。就是在现在,条件好多了,江吉村也没有什么别的爱好,一有时间就尽量看书。

1994年,江吉村被择优选调到甘孜州藏医院,得知消息后,日龙乡的乡亲们万般不舍他离开。

换了新岗位,江吉村发现自己学历低、经验也不够丰富,和医院的老专家们相比,差距太大。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更加刻苦地学习。白天给病人,晚上他就努力阅读医学专著。他还到成都中医药大学和西藏藏医院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良好家规

他是同事最信任人

江吉村从一名乡村医生成长为一名全国闻名的主任藏医师,从医26年来,他一直工作在藏医临床一线,以仁心仁术赢得了千万百姓的尊敬,这与江吉村自小受益于良好的家训家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江吉村从小生活在一个家风严谨的农村家庭,母亲是一名深受群众尊敬的乡村教师,父亲是一名经历过战火的退伍军人,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因此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们以身作则,以“清白谦正,诚信待人”的生活和工作作风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如今,江吉村生活在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家庭,一家五口由汉、苗、藏三个民族组成。妻子在民族宗教战线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民族大融合必定带来民族大团结,一家人其乐融融,团结持家。

良好的家训家风能帮助每个人实现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作为一名临床骨干医生,江吉村几乎没有过一次完整的双休日和休假。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对于病人的需求能做到随叫随到,他的手机几乎没有关机状态。“世间的任何请求都有拒绝的空间,但患者的诉求是绝对不能拒绝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年近万人次的门诊量却从未遭遇过一例医疗纠纷,他就是这样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为患者奉献着无私的关爱,做患者生命的守护神。

作为医院领导之一,江吉村分管药品、药械采购工作,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充满危险、考验意志的领域能长期做到清白做人、明白做事也是得益于其严谨的家风。“我上有老,下有小,收入稳定,日子幸福,请您不要来害我。”这句他经常告诫药品药械供应商的话朴实而严厉,常常让不良商家知难而退。为了保证自己和下属免受贪腐的诱惑,他制定了详实可行的药品药械采购制度。坚持“不与商家单独见面”的工作作风,降低了其违纪违规的风险,也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

今年江吉村家庭家规“清白谦正,诚信待人”入选四川省首届“天府好家规”提名奖。

用心待人

他是群众最亲的亲人

江吉村常常对身边人讲,一个医生最大的价值是能够把人的病治好,医生的技术决定了医生的高度。农牧民群众本就不富裕,江吉村总是为他们想尽办法节约费用。

康定市金汤乡的患者包文君去年肺上被检测出炎症,在亲戚朋友的推荐下,找到江吉村治疗。在江吉村悉心医治下,包文君肺上炎症逐渐消失。为了确认自己的病情恢复情况,包文君在一个星期内分别在州内和雅安进行了两次X光检测。

“在疾病已经得到确诊后还在这么短的时间做两次检测,何必白白浪费钱?”江吉村对包文君这一做法给予了“严厉”批评。包文君连连称是,并表示以后再也不用这样做了。

理塘县拉波乡的女患者拉姆在儿子的陪同下,经辗转多家医院无果后,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州藏医院,此时他们已身无分文,希望赊账治疗。

看着儿子救母心切的泪眼,江吉村为他们垫付了押金,并为他们募捐医药费和生活必需品,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拉姆康复出院了。在离开医院的前夕,母子俩来到江吉村的住所,双双跪倒在地,感谢他的无私帮助。

今年77岁的杜吉泽登是康定市呷巴乡铁索村人。20141月被确诊为膀胱癌,由于当时自己年事已高,且做手术有癌肿扩散的风险,于是杜吉泽登曾一度放弃治疗,听天由命。

在家人的劝说下,杜吉泽登还是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江吉村,希望他能用藏医药技术减轻自己的病痛。经过近两年的治疗,如今杜吉泽登的肿瘤已得到很好控制。

攻坚克难

他是最无畏的人

江吉村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仁青佐塔”炼制技术的藏医药专家之一。

“佐塔”是藏医配制名贵藏成药的重要原料,“佐塔”的制作工艺是继承和发展藏药生产的关键之技。由于其传承方式多为师徒口口相传,加上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因此目前国内掌握“佐塔”制作技术的人才严重断层。

作为第三批全国老(藏)医专家经验继承人,江吉村继承了导师忠登郎加的临床诊治经验和“仁青佐塔”及名贵仁青系列藏成药的生产技术。他多次主持开展了“仁青佐塔”及其重要原料“八金八元”的炼制工作,为四川、北京、云南等地培养了24名“仁青佐塔”炼制专门技术人才。每年指导生产藏药制剂30余吨、价值1000万元以上,保障了本院和州内各县藏医院的临床用药。

江吉村还参加并完成了省部级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并多次获奖,他参与研发的国家中药三类新药(藏药)“然降多吉胶囊”于2014年获得新药证书;“甘孜州南派藏医药”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了10种藏药新制剂、QS认证露酒1种,每年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五百万元以上。

江吉村在各类医药刊物上发表交流论文2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藏医药学术研讨会,先后出版了《藏西医结合临床实用手册》和《医学甘露滴》两部学术专著;编写了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类风湿病科《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并被国家中医局作为行业标准发布;参与了《甘孜州常用藏药制剂质量标控制准指导手册》、《甘孜州常用藏药材标准汇编》、《甘孜州常用藏药材习用手册》等地方标准绝大部分内容的编写。

为了让事业后继有人,江吉村培养了各级藏医药人才360余名,其中国家重点胃病专科学术技术继承人3名,甘孜州藏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全省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继承人2名。2015年被聘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

江吉村连续三年被评为甘孜州“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高端人才,是首届甘孜州医德标兵、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首届民族医药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和省中医局医疗机构等级评审专家、四川省中医药专家库成员;先后获得四川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全国老中(藏)医专家经验优秀继承人、第二批四川省拔尖青年中(藏)医师、第四批四川省拔尖中医师(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中医局第五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首届“健康四川 大美医者”提名奖、四川省卫计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是甘孜州藏医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藏医药分会、教育分会、急诊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藏医药专委会副会长。

曾有多家国内知名藏医院和大专院校要调江吉村前去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我热爱甘孜这片土地,也将继续扎根这里,因为这里的农牧民更需要我”。

 

 


  • 上一篇:立体交互式直播折多山大雪 点击近100万次
  • 下一篇:主动请缨挑重担 攻坚克难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