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高原度母”的漫漫驱虫路

甘孜日报    2017年05月19日

   8年行程6万公里惠及6千名农牧民

     

    单珍卓玛查房。

     

    单珍卓玛领奖。

     

    单珍卓玛及其团队。

     

    单珍卓玛与患者家属沟通。

        ■本网见习记者 李娅妮

        见到单珍卓玛,是在护士节这天的早上,她刚在北京接受了“全国优秀护理工作者”的表彰,匆忙赶回自己工作的州人民医院。

    晨曦微露,她一如既往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白衣燕帽,穿梭病区,静静倾听每一位包虫病人的陈述,不时用流利的藏语与患者交流,“她是全院为数不多的既通牧区话又懂农区话的藏汉双语护士”,肝胆一科科室主任杨康明的一句感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一张神奇的嘴

    快、稳、准,一语中的——单珍卓玛的这张嘴,劝说起病人和家属特别有“一套”。

    她嘴上的“这套功夫”得来可不容易。从2011年开始,卓玛跟随义务医疗队筛查包虫病患的行程达6万公里,足迹遍布石渠、白玉、新龙等我州包虫病高发之地,6000余名农牧民因此而免于“虫癌”侵袭。

    这些年,她和她的团队走乡串户,摸索出一个又一个金点子 —— 对于“一字不识”的农牧民群众,采用编制包虫病健康教育双语手册、视频的方式,从根本上打通了包虫病健康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凭着这一套“好口技”,她多次在危急时刻一展“唇舌”。

    有一年,卓玛随州医院惠民项目办参加义务医疗救助行动,接诊了一位白玉县身患囊型包虫病的晚期病人。B超显示的类似水母的透明球体型囊肿,让原本准备动员病患进行手术的护士畏了难。

    卓玛主动“挑起大梁”,欣然接过这份“磨嘴皮子”的工作。她把手术过程中囊肿破裂将会导致大量寄生幼虫涌出的意外情形比作“装有水的气球突然炸裂……干净的土壤可能会被包虫病的种子再次污染”,陈清利弊的直白说明竟换回了病人的一纸手术同意书。

    有一次,阿坝州一名患上了泡型包虫病的僧人慕名前来,康复回寺;石渠一名囊型包虫病女患者,在接受手术后,体重瞬时减少了30斤,“我把那一肚子包虫所占的分量给她比划了又比划,没想到她术后服药的医从性比以前好了不少”,卓玛说,在术后随访中,这名女患者按时服用阿苯达唑起了作用,“包虫病的种子没能在医生修复后的新土壤上肆意妄为”。

    众所周知,包虫病是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狗,然而传统观念桎梏导致在藏区敞放宿主犬只四处流窜,死亡率高的“虫癌”一度在我州长期流行肆虐,护理界有种说法:“做护士难,做藏区护士很难,做藏区包虫病治疗中心的双语护士更是难上加难”。

    通晓藏语只是第一关,怎样转变农牧民群众普遍存在“看病先打卦,吃药不动刀”的就诊意识,才是挡在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一座大山。“有时做不做手术、什么时候做手术甚至都不是患者本身能做决定的”,卓玛及其团队便把“包虫病防治大讲堂”摆进了寺庙,僧众也成了“同心同向•共筑包虫病防治健康之路”的忠实听众。

    从改变科室管理模式,规范护理质控方式着手,创建医院第一个品质管理圈“雪域天使”,协助完成科室管理工作及“医院感染控制”,着手编写包虫病护理常规资料……卓玛深知护理的角色变了,“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健康的教育者、传播者、咨询者”。

    一个刻骨铭心的冬天

    卓玛的记忆中,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冬天。

    2016年冬,当“石渠模式”摸索出的“两抓四管六结合”包虫病综合防治经验被中央、省点赞推广,五省藏区普遍借鉴复制时,卓玛所在的州医院肝胆一科接收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泡型包虫病人,年仅22岁的拥章,不久她将在这里接受全国地市级医院首例肝泡性包虫病自体肝移植手术。

    这位来自石渠县蒙宜乡牧区的藏族姑娘从筛查到入院,卓玛都冲在术前术后护理任务的“前沿阵地”,身为护士长的她每天为拥章抽血、打针、发药、测体温……双语护士昂曲措带着拥章去泡温泉,主治医师陈颖和拥章定下了“君子契约”——康复即换德克士全家桶……科室23名医护人员几乎都教过拥章的丈夫日洛如何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包虫病的必要性。

    1天,2天,3天……经过全院整个医护团队40多个日夜的激战,经过华西医院王文涛教授长达15个小时的手术,卓玛全程亲手护理的拥章康复出院。离院前,拥章紧紧拉住卓玛的手说:“你是真正的‘卓玛’,我们的‘度母’(救苦救难的女神)”。

    “天下之爱,并无二致,要像爱亲人那样爱病人。”回想当时那一幕,卓玛提起了在念川北医学院时许下的从医誓言。这些话,这些年,一直牢牢记在她的心头。

    相比异体肝脏移植,自体肝脏移植的优势在拥章术后康复阶段尽显,在切除病灶后,她的肝脏功能日渐恢复正常。相较于费用昂贵、肝源稀少的异体肝脏移植,拥章不会因术后产生的排异反应而终身服药——“这是团队极其明智的决定”。卓玛欣慰地表示。

    肝胆一科被外界称为“虫科”。在这里工作,每天要面对很多包虫病患者,接触数量庞大的农牧民群众,也要时刻面临下基层走访疾病高发区被传染的风险。然而,卓玛一干就是8年。

    一个再也没有包虫病的“梦”

    谈及自己的工作,卓玛感慨万千,“我虽然是个根正苗红的‘医二代’,但有时更像个劲头十足的‘牛场娃’。从小我就有个当医生的梦,现在心中也住着个‘甘孜藏区再也没有包虫病’的梦”。

    这是一个令卓玛时刻神经紧绷、发条上满的梦。

    2011年,跟随州医院首批包虫病防控医疗队出征的场景,卓玛至今记忆犹新:“送行的人千叮咛万嘱咐,他们觉得我们就是‘敢死队’!”

    “没有战火,却可能随时倒下。”卓玛的记忆中,“征战”包虫病的每个日夜都是在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

    医疗队正式接诊包虫病患者,她扶起蜷缩在门边的病人,第一个冲到B超机旁,成为医疗队与包虫病患者“零距离”接触的第一人。

    50多斤的洗消器具在她的肩头留下淤青,数个不眠的夜晚打乱她的作息时间,泡面、矿泉水、睡袋、帐篷成了她的“后勤卫士”…… 卓玛和队友在并肩奋战中创造了“日均收治病人最多、包虫病治愈率最高”的纪录。

    然而大家并不知道,卓玛竟然也是一名包虫病患者。当年在筛查病人后的一次常规体检中,她就被发现患上了肺包囊虫病,那时病体已有鸡蛋般大小;知晓病情后,她选择保守这个“秘密”直到所有工作交接完成后再接受治疗。

    面对这一次又一次的急难险重,卓玛却坦然说:“现在不只是感同身受,以后给病人宣讲时可以现身说法了”。

    说起女儿,妈妈阿泽医生很有底气:“卓玛你就负责把病人治好,我就把负责把娃娃给你带好……”。

    提及妻子,身为警察的丈夫很心疼也很骄傲:“她很多时候比我都忙,不过救病治人时的她特别漂亮……只要一有空,我也会帮着卓玛翻译些包虫病的健康宣传资料。”

    卓玛在新年晚会上自编自导自演的藏汉双语小品《包虫病风波》让这组数字说了话:8年,是卓玛漫漫驱虫路的一个片段;6万公里,是卓玛从护士到病人心中“度母”的距离;6000名农牧民群众,是卓玛悠悠总关情的亲人。在藏区抗击“虫癌”,31岁的单珍卓玛从未停步。  (图片由丹珍卓玛提供)

    

    

    

    

    

        

    

            

            

            

        

    

    

    

    

    

    

 

  • 上一篇:在牧区的广阔天地耕耘
  • 下一篇:奋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