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创 2019年01月10日
四十年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但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却让亿万国人刻骨铭心、永世难忘。这段岁月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太多心血。每一位民众都经历了艰辛拼搏与奋斗,见证了发展岁月的坎坷曲折与悲欢离合……全国上下,无论是神州大地,还是小到每个家庭、个人,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和飞速跨越,无论是精神面貌还是意识形态都焕然一新,贴上“喜大普奔”的美丽标签最合适不过。在物质建设领域,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可谓是硕果累累、钵满盆满。各个领域捷报频传、喜讯不断,极大提振了亿万人民的精气神和民族自豪感,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添了无限动力和信心,也对个人未来及生活前景充满了美好期待。
四十年顺应民心、响应期待。我们还是把镜头回放到定调改革开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吧,是这一股春风唤醒了沉睡中的神州大地,让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再次明白一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专心致志抓好经济发展,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摆脱贫弱交加和举步难行的窘迫困境;只有使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壮大,才能让命运多舛、历经艰难困苦的中华民族重拾信心而底气满满地傲视群雄,找回大国尊严。这是已被历史事实证明的永恒真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首先是从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开始,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逐步贯穿在各行业各领域,落实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也一样,顺应了人心期待,响应了时代召唤,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形成了社会共同认知和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正因为是有了改革开放,才有了国家四十年后的今天,才有了亿万国人扬眉吐气的精神面貌,才有了从农村到城市殷实富足、日益美满的幸福生活,才有了全国上下、大江南北一片欣欣向荣的美丽气象。
四十年书写传奇、改变国运。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大的环境背景,那么恢复高考就是带给众多年轻人的一个巨大福利,为他们实现人生梦想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广阔舞台,同时也是时代和人民的需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弥补了十年“文革”所创下的人才缺口,为改革开放储备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和全社会又曙光重现、生机待发,呈现出百废待兴、万紫千红的蓬勃发展局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全面恢复了高考,而且在中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改革方面也大刀阔斧、成绩斐然,完善了各级各类各项招生考试制度,提高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国民教育质量,从不同渠道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建设人才。令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八十年代的中等师范教育,那时高考招生数量有限,读了高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上不了大学,所以很多农村学生就选择在初中毕业时去考中专(中师),只要上了中专就可以端上一劳永逸的“铁饭碗”,一辈子就可以衣食无忧了,并且还可以缩短培养周期,节约大量教育成本,为大批农村学子提供了一个跳出农门的有效捷径。当时也是国家急需人才,是缓解人才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也是大量农村优秀初中毕业生去向的最佳选择。既为家庭减轻了负担,也为自己争取到了光明前途,至少每个月旱涝保收的工资到时可以稳稳进账。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读高中在那时来讲,周期较长,还真有希望渺茫、前途未卜的惶惑感。时间周期长不说,还要花费大量的心血,投资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循环日复一日更多的起早贪黑,到头来是名落孙山还是金榜高中均是未知数。考上大学走进象牙塔,“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一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得志少年,憧憬着无限美好未来,沉醉在金色的梦想之中,心中那神采飞扬的美梦全写在脸上,犹如一块晶莹玲珑的翡翠,容不得任何无法顾及的瑕疵和不期而至的破碎到来。然而没有进入高等学府的就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无人问津的另一番寒碜景象了,眼见着上了大学或中专的同学兴高采烈、欢天喜地,和自己前途渺茫、患得患失的徘徊犹豫形成鲜明对比和强烈反差,俨然天堂地狱之别,无法相提并论。在农村的还将面临“面朝黄泥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传统生活模式的考验。如果家庭条件好一点的,还可以支持复读继续考学,命运之鹿还尚存一线希望;父母有单位的只要符合当时的政策条件,家里有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都可以顶班接替父母的工作,不需要考试直接办理招工或招干手续成为一名正式干部(工人);有一部分中职毕业生通过县级部门统筹招聘进入相应对口单位,成为一名聘用干部;还有一部分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考试,取得了自考、电大、成教函授、业余夜校、党校、网络教育本专科毕业证,通过另一种方式圆了在学校没有圆满的大学梦,也为今后就业和升学储备知识基础、创造有利条件;还有一部分选择远走他乡、外出打工,多年后也算赚得盆满钵满,他日衣锦还乡时自然是风风光光;更多的是承袭了父辈的传统生活方式,选择了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不经意间的多年后,膝下儿孙满堂,享受着人世间的天伦之乐。那些为事业为梦想辗转打拼了多年的同学才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扎根于农村的同学差不多已经要抱上孙子了,整整空缺了一代人的间隙、差了一代人的步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也许是好事,为变幻莫测的人生又平添了几分五彩斑斓,让平淡的人生变得摇曳多姿,成就了一群别样的人生。虽然有着不一样的经历,但都实现了心中同样期待的梦想。但四十年后的今天就截然不同了,走进象牙塔,接受更好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实现大学梦,不再像当年那样遥不可及,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已经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大大增强,已由现在的触手可及、近在咫尺取代了当年的望兴犹叹、鞭长莫及。人民群众的未来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虚无缥缈的梦。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只要有接受教育的意愿,几乎能够完全满足。找工作、谋生就业也不再像当年那样举步维艰、捉襟见肘了。只要有想法,只要肯努力,都可以梦想成真。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已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抢铁饭碗、跳农门的独特社会风景已与我们渐行渐远、成为遥远的记忆、一去不复返了。面对开放多元的社会,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崇高的价值追求,不再把跳出农门、端上铁饭碗视作唯一,反而把农村作为自己发展创业更加广阔的天地,到农村工作生活也成了人生的宝贵财富和必不可少的历练,让人们对广袤农村平添了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城里人也把美丽新农村视为人生幸福驿站,把农村作为自己的创业舞台,为之奋斗拼搏,为之开拓创新,为之付出无悔的青春、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如今,农村也成了让人们倾慕追求的货真价实的新时代的另一种时尚,成了广大有志之士争相竞逐的香饽饽。就连许多年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也甘愿放弃城里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丰厚的待遇,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到广阔农村投石问路、取经问道,不断地沉淀和历练自己,向父老乡亲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在田野泥土中、在自然风光中、在纯朴民俗中吸收营养、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不断完善充实自己,以此来反哺基层、回报社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
四十年风起云涌、记忆犹新。1998年6月中旬,我国的湖北、江西、湖南、四川、黑龙江等地相继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多地道路尽毁、农田淹没,出行不便,满目创伤和凄凉;2005年7月、2006年8月、2007年10月,四川省川东北局部地区爆发大规模洪灾,城区进水、农房倒塌,人们流离失所、居无定处;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又发生8.0级特大地震,所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与我们相依为命的生活家园更是史无前例地遭受毁灭性的重创。住房被地震摧毁了,学校在强震中变成了一片废墟,多年辛辛苦苦经营打拼创造的财富顷刻间灰飞烟灭、荡然无存。山河呜咽、如泣如诉,烈日下、风雨中,人们背着大包小裹,男女老少排成长队、结伴步行、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或投亲靠友,或露宿街头,或奔向未知的远方......当时那种种场景跟旧社会逃荒讨饭的没有两样,想起都是泪,满眼的无助和十分的凄凉,人们的好日子在顷刻之间倒退了几十年、不复存在了。在这些严酷的大灾大难面前,我们是那样的脆弱和不堪一击,我们是那样的诚惶诚恐和无力无助。然而,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是谁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帮助了我们,向我们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是谁身先士卒、冲在一线抬走了受伤的人员;是谁在滔滔洪流和暗若深渊的几十米深的废墟之下拯救了气若游丝、奄奄一息的我们;是谁无私无畏、勇于奉献、为我们源源不断送来了四面八方捐赠的物资;是谁为我们日夜操劳,为我们捐物捐款,为我们发钱发粮;是谁免费治愈了几十万伤员的伤痛;是谁抚平了我们在灾害中所受的心灵创伤;是谁让我们回到了学校,又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是谁送我们远赴北京、山东、广东、俄罗斯等地免费学习、交流、疗养;是谁让我们鼓起勇气面对困难、帮我们重拾了人生的自信;是谁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为我们重建了美好家园,让我们又有了新的避风港湾......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我们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一切都得益于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和运筹帷幄的正确领导,都来源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关爱,这一切都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可爱的人民子弟兵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夜以继日的英勇奋战,这一切都来自美丽白衣天使的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这一切都来源于那些许许多多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好人的无私奉献......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生活是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无比优越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是有无限温暖的。
四十年蹄疾步稳、美丽永存。这不平凡的四十年经历了波涛汹涌的千回百转,也历经了披荆斩棘的勇往直前,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潮流一泻千里、气势如虹、不可阻挡。黄天不负苦心人,四十年的砥砺奋进,四十年的艰辛探索,四十年的顽强拼搏,终究玉汝于成,换来了辉煌战绩和硕果累累。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泱泱大国,陆地面积仅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却养活了全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最近这十年间,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从2008年以来,GDP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二,打破了自1972年开始的“美国第一、日本第二”的GDP排位格局。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827122亿人民币(约12250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9%。在脱贫攻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方面也成效卓著,让每个国人都有了更多更实在的摸得着、看得见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从1990年到2010年的二十年,世界贫困人口减少6.93亿,其中中国就减少了5.28亿,在脱贫攻坚领域做出了世界级的杰出贡献。截止2011年,中国有贫困人口2.5亿,有极端贫困人口8434万。按照中国国家扶贫标准,2011年我国有贫困人口1.23亿,经过持续不断的脱贫攻坚,2013年贫困人口减至8249万,到了2016年全国贫困人口减少至7017万人。也就是说,从2013年到2016年共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连续四年实现了每年减少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国各地将全面同步实现小康,各地人民群众一定会过上向往已久、美满舒坦的幸福日子,人民群众会有更多的实至名归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四十年的风雨洗礼,四十年的沧桑磨砺,四十年的坎坷曲折,四十年的薪火接力,四十年的不懈奋斗,今天的华夏神州更加英姿飒爽、活力无限,更加多彩多姿、辉煌灿烂。从曾经的徘徊迷惘和贫弱交加一跃成为经济大国、综合实力强国,雄踞世界民族之林,各行业各领域都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和巨大成就,让世人刮目相看。有着五千年中华文明伟大历史的古国正以傲视群雄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中国和世界人民谋划一个又一个的福祉,平添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14亿中华儿女正以更加豪迈强劲的姿态挥洒泼墨,精心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奋力书写震撼惊艳世界的壮美篇章。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纵深推进,祖国将会变得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富裕充实,整个社会也将更加和谐美好。象征着中国人民坚强意志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的万里长城和惠泽人类的长江黄河将永远与世界文化彼此互鉴、同生共长;国人这种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世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也必将为全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曹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