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18日
现在种类繁多的蔬菜市场。
90年代的街边农贸市场。
◎白玉县地志办 杨怀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白玉县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透过白玉群众“菜篮子”的变化看到白玉人民的生活变化。
以前发愁吃不饱,有啥吃啥
白玉县从1963年开始栽培蔬菜,主要品种有莲花白、白萝卜、四季豆、南瓜、丝瓜、马铃薯等,尤以莲花白、白萝卜、马铃薯长势最好,当时被称作白玉的三大“名菜”。为了解决干部职工的吃菜问题,县委、县政府将河西街(现园丁小区)至老公安局一带河滩沙地划分给县级各单位作为单位集体菜地,蔬菜成熟后收割分给干部职工;有的干部职工将单位院内的空地开垦围栏后种植蔬菜,干部职工自已种的蔬菜归自己所有。大多数干部职工家里都有地窑,将收回的蔬菜放到地窑内保存;没有地窑的,就将蔬菜放到屋角,盖上麦杆(或青稞杆)保暖。单位分的和自己种的蔬菜要吃到第二年开春新种的菜出来,这期间没有农贸市场,蔬菜也不进行交易,亲朋之间可以赠送。
据《白玉县志》记载:解放前,白玉县的产品交换渠道一般通过本地农区与牧区的农牧产品交换或本地区与外地的贸易,大多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行商多而坐商少。解放初期,在恢复和发展传统贸易的基础上,鼓励人民群众努力生产,自产自销,上市商品不作限制。1953年县民族贸易公司成立,1953年至1980年,白玉县的副食品由县民族贸易公司凭票供应,主要供应有盐、茶、腊肉、化油、糖类、白酒,这些物资都是从成都等地购买运回白玉。
如今发愁吃什么,吃啥有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了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个体商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刚开始时,有少数农民和居民在街边销售自已种植的农副产品,农民养的鸡和鸡蛋,居民捕、钓的鱼等,都出现在白玉城区的街边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菜蓝子”都得到快速发展,不但有本县城乡个体户摆摊开店,而且还打破了地区界限,允许外地商贩来县从事正常的商业活动,外地农民陆续到白玉承包农民的土地种蔬菜,拿到市场上销售,品种繁多。不久,有的个体商户从泸定、汉源、成都等地运蔬菜、水果、肉食、副食品到白玉销售;县民贸公司的副食品也日益丰富,供应品种也多样化。据《白玉县志》记载:1987年县民贸公司除了供应盐、茶、腊肉、酥油等基础生活物资外,还供应罐头、奶粉、高级饼干、高级糖果等“稀罕货”,餐饮、电器、照像、理(染)发、台球、网吧、茶馆等也相继进入白玉。
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本着“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对上市商品划价标牌,保护合法经营,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修摊房、建市场。至1986年,已建摊房48间、510平方米,出租给外来商贩;1991年,建半永久性钢架铁皮篷盖市场354平方米,白玉县的集市贸易已发展成综合性市场;2000年,建成功能比较齐备的县综合农贸市场587平方米,缓解了县城区农副产品、蔬菜、肉类等产品交易场地紧张的状况;2004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三个转变”的要求,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全额招商引资扩建了功能齐备,设施齐全的综合市场;2013年12月31日,县城新建综合农贸市场投入运营,上市品种逐步增多。现在,白玉市场里有各类蔬菜、水果、禽肉、主食、调味品,甚至布匹、服装、鞋祙、小五金产品、手工制品等200多种商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除个别国家专控商品未放开外,其余商品均已转入市场经济,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白玉市场上都能买到,白玉人民随着“菜篮子”的不断变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随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逐步实现,白玉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