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1月09日
(上接1月8日)
为了大家的安全,电力人采购了帽子和口罩,但是由于饮用水都供应不够,“常洗手”这个避免包虫病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他们难以兑现。在牧区线路现场,因患有包虫病的村民对于他们戴口罩的行为有抵触情绪,为了保持亲和力,加强与藏族同胞的沟通,他们主动摘掉口罩和帽子,每当牧场狂风吹起,只好尽量用手去捂住嘴巴和鼻子。
伴随着“啪”的一声清脆响声,阿拉龙35千伏直降变电站投运成功,甘孜县阿拉龙村彻底告别了无电的历史。不懂汉话的藏族百姓们纷纷议论起来,脸上洋溢着简单而幸福的微笑。当藏族同胞将一条条哈达献给电力人时,电力人也激动万分,是他们让电力人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回报,是他们让农牧民群众深深得体会到“电暖草原”意味着什么。
在晚霞滿天的黄昏,电亮草原后的电力人谢攀和他的同事,漫步在草原上,别有一番情趣:夕阳在平缓的小山顶上小憩;碧绿的草地,一望无涯;黑色的牦牛、白色的绵羊在草原上悠闲地撒欢、觅食。散落在绿野上的白色黑色帐篷升起缕缕炊烟是淡蓝色的,有一种高原牧歌似的宁静、安祥。夜幕渐渐降下来了,达通玛乡的小镇灯火通明,照亮夜空,而草原上帐篷的灯火,如繁星闪烁!
唐诗中有句名诗:两三星火是瓜洲。
而今甘孜藏区也有一句流行语:一片星火落草原。
四、点亮新希望
前面才做了草原的文章,思维还停留在草原,但仍想继续做草原的文章。其实草原的文章,别人做得实在多,做的人中又不乏大手笔,再做下去连自己也感到愚昧可笑。但是电力扶贫中的草原韵致又使我的几个指头一抖,在电脑键盘上打出了几个字,继续做起了草原的文章。
汽车行驶在康南高原上,公路在一望无际的地球脊梁上蜿蜒。一个接着一个隆起在高原上的小山就像一个个巨大的穹隆,眼前这些起伏层垒的“穹隆”连成一片,没有尽头。我们就在这些地球脊梁上的“穹隆”之间起伏颠簸。
汽车开始下坡,山下草坝里那隐隐显现的一片楼房便是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高城——理塘。
多少年来,这片被称为“化外之域”的土地并无乡村,只有游牧部落的几堆牛粪火在空旷的荒野缭绕。欢庆解放的礼炮,驱走了土司头人的马蹄声,也震醒了封冻千年的土地。牧民们汇聚在五星红旗下,挥起神奇的彩笔,描绘草原壮丽的画卷。今天,草原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示它经过风雨洗礼的容颜。
闪光的铁塔、新修的藏房、平坦的柏油路、飘在草原的迎宾彩旗,给人一种兴奋而热烈的感觉。
来到位于禾尼乡冷戈村的所波大叔家庭骑游客栈,远远看见热情好客的所波大叔已经在大门口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这个村距县城有60多公里,曾经长时间无电。高原上大规模的电网建设给这个村带来巨大变化。
对于禾尼乡冷戈村所波大叔和所有的乡亲来讲,电的光芒给村民生活带来了历史性的改变。所波记得,在夏天的一个日子,随着停送电负责人干脆利落的“35千伏城甲禾线路已经具备带电条件,可以送电”的指令响起,远在60公里外的理塘县城关变电站操作人员合上了35千伏“城甲禾”线路刀闸,“嗡嗡嗡”的电流声顿时在变电站连续奏响,优质、稳定的电流,瞬间为理塘县禾尼乡4000余名农牧民带去了盼望已久的光明,结束了禾尼乡没有电的历史。
“所波大叔骑友之家”被誉为“川藏旅行者落脚点”。所波大叔是一位60岁的藏族老人,和其他乡亲一样,几十年来他一直渴盼着自己家里通上电,如今已经用上电的所波大叔聊起“国网电”显得异常的激动。所波大叔说开“骑行客栈”只是一个巧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理塘县到巴塘县的路上多了很多骑游者。理塘距离巴塘有178公里,骑友们无法在一天内骑行到巴塘,需要在理塘与巴塘之间休整一天,很多骑游者就会到所波大叔的家中借宿。好心的所波大叔不但让这些驴友免费住宿,还为他们提供食物,长久下来所波大叔这里就成了骑友的落脚点。在一位骑友的“点拨”下,他在离318国道不到10米距离的地方修建了“所波大叔骑友之家”,专门接待骑行而来的驴友。如今,因为所波大叔心地善良、热情好客、照顾周到,“所波大叔骑友之家” 的生意一直都很好,夏季里“平均一天能接待七八十个人。”
从一间小小的藏区民居发展至三间外加三个帐篷、可以同时容纳上百人的接待站,所波大叔投入了很多的心血。禾尼乡没有通电之前,所波大叔每周都要去理塘县城买柴油回来为“所波大叔骑友之家”发电。刚开始还能满足骑友们普通的照明用电所需。随着“所波大叔骑友之家”规模的一次次扩大,柴油发电已经不能满足用电所需,“所波大叔骑友之家”只好实行限时供电,有时候遇到柴油发电机坏了,就只能改用汽油发电机供电。电源不足的问题让所波大叔愁坏了,他说:“骑友们住下了手机要充电,电筒也要充电。理塘到巴塘要过几个隧道,电筒没有电,过隧道时就太不安全了。”现在用上了“放心电”,所波大叔再也不需要担心这些问题。今年他还在“所波大叔骑友之家”建起了好几间洗浴间,安装了电热水器,骑友们随时都可以洗上热水澡,洗去一天的疲惫。(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