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8月05日
◎央金 廖洋 陈雪花
7月31日上午,清晨的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村内鸟鸣嘤嘤,小河流水潺潺,婉若诗意般的世外桃源,一幢幢极具民族特色的崩科房掩映在绿水青山中,一幅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展现在眼前。
交纳村是红军长征途中驻扎最久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曾经贫困的交纳村充分发挥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长征精神,成功脱贫摘帽,全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为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交纳村深入传承弘扬红色精神,加力发展生态农牧业产业,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开启乡村发展新篇章。
● 红色成为最靓底色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纪律……”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划破交纳村的上空,这里又迎来了一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党员干部。
“这棵树,我们给它取名为红军树,当年,红军就是在这里安营扎寨的,当地村民为红军提供粮草,红军为百姓们提水扫院。”“红军临行时,一名伤员腿部受伤严重,进行了截肢手术,村民将截肢埋进地里,取名‘红协’(藏语意为红色田地)”……雅德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登巴志愿当起了红色讲解员,向接受红色教育的党员干部们娓娓诉说当年的红色故事。
长征时期,红军进入炉霍,在交纳村驻扎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数月,却在这个高原小村庄“刻”满了鱼水情深的佳话,留下的红色印记散落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在交纳村的“红军展览馆”,《马粪淘实物》《更名为朱德》《土地名红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人深受激励和鼓舞;石磨、箱子、刀枪、羊皮背篼……一件件承载着岁月痕迹的物件以其独特的方式呈现了长征路上的艰辛历程。
马永成是一名来自成都市锦江区的援建干部,来到炉霍才两三个月,参观完交纳村红色遗迹感触颇深,“今天我们到交纳村重走长征路,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让我真正体会到革命先辈的艰辛艰难。作为一名援建干部,我感到肩上责任重大,应该汲取长征精神,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红军留在这片村庄里的那片“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交纳村最靓的底色。“未来,我们打算结合乡村振兴规划,保护好红军遗存,进一步挖掘整理红军故事,把红色故事讲好,把红色精神传承好;同时,创作特色红色情景剧,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接受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此外,以交纳为中心,将固里(红军总医院遗址所在地)、须须(红军堡垒遗存所在地)、然柳(红军因伤因病留下人数较多的村子)三个村串连成线,打造成炉霍县雅德乡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带动周边村走上红色旅游之路,为村民增加旅游收入。”交纳村第一书记黄先明向记者畅谈着他的“红色设想”。
● 红色力量催人奋进
交纳村在2018年整村脱贫后,围绕打造“最美藏家庭院”的目标,汲取红军长征精神,持续发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走进村民郎加家,只见蔬菜大棚被打理得紧紧有条,宽敞的院子也收拾得干净整洁。见笔者进门,郎加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儿,滔滔不绝地说起村里的变化:水桶变水管、土路变油路、土房变藏式新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郎加说:“现在来我们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去年我家也成为民居接待示范户,一年下来收入十分可观。”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交纳村乡村酒店共设8个房间,房间内部装修精美别致,将城市酒店的舒适方便与乡村生活的自然宁静相结合,让人感觉甚是惬意。
黄先明告诉笔者,去年酒店才开始试营业,目前已有两万余元的收入。下一步,酒店将引入有经验的管理团队,帮助培训干部群众,助力酒店做大做强,确保村民持续增收。
黄先明欣慰地告诉笔者:“现在村民们逐步认识到我们的青山绿水也可以变为金山银山,大家更加爱护环境了,集体荣誉感也比以前更强了。去年,除了乡村酒店有收入外,民宿接待也有一万多块钱进账,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村里水磨黑青稞的外销,大家初步尝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甜头;现在大家除了自觉地打扫公共区域卫生外,还会自觉地收拾个人庭院,在门前屋后种花、种草、植树,村子比以前更加整洁,也更加漂亮了。此外,我们村还组建了20人的舞蹈队。村民的精气神饱满振奋,邻里关系更加和睦,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产业发展了,村民生活富足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农村画卷已在交纳村徐徐展开。
交纳村只是炉霍县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剪影。据了解,下一步,炉霍县将围绕“打造川西高原乡村振兴示范县”的目标,以品牌农牧业为核心,以“农业+、草原+、森林+、旅游+”为主要路径,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及产居融合发展,推动适度规模化的产业集聚与居住集聚,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有效推进就地城镇化与乡村现代化进程,从而统筹炉霍县生态、产业、人才、治理、文化和谐发展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炉霍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