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8月19日
机械化收割青稞。
青稞产业园产业忙。
◎泽仁 任雪梅 毛舒媛 文/图
近年来,甘孜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康北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特色黑青稞和独特风味牦牛肉中找到了“致富密码”,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清晨,在康北青稞现代农业园区甘孜县哦呀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青稞种子加工生产线,向巴益西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开始了忙碌,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大家跟随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节奏,有条不紊地操作。“青稞是当地老百姓增收的重要途径。现在企业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村民们都愿意把青稞卖给企业。”向巴益西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他来到这个公司上班,就近挣到了高工资,早已顺利脱贫。由于工作出色,向巴益西最近当上了青稞良种加工车间的管理员。
向巴益西说,他在这工作已经有五年了,“在这里工作,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督促自己不断提高,现在还当上了管理员,一个月工资有五千元左右,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
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青稞已经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金种子”。据了解,甘孜县康北青稞现代农业园区主要包含甘孜县哦呀农牧科技公司的青稞种子加工生产线、格萨尔青稞产业园、康巴拉公司牦牛短期育肥基地、德琼水淘糌粑加工传统作坊以及孔萨农庄和珠牡花园。园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青稞基地,流转农户土地,利用基地就业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承包管理有“酬金”的方式,建立健全农户与甘孜县康北青稞现代农业园区的利益衔接机制,每年收购有机青稞450吨,带动群众增收50余万元,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在德琼水淘糌粑加工传统作坊,糌粑的香味扑面而来,石磨机器的隆隆声不绝于耳,村民们正在加紧赶制顾客订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淘糌粑传承人扎嘎告诉笔者:“甘孜水淘糌耙是省级非遗文化保护项目,采用最古老的独特工艺,经过精心筛选、雪水清洗、太阳晒干、沸水水淘、保温、炒制等十多道工艺,最后放入水冲石磨研磨而成。”从小生长在高原的扎嘎对糌粑有着特殊的情结,吃糌粑早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他希望把糌粑这种天然、绿色、健康的食品推广给更多的人。
扎嘎告诉笔者,在保持糌粑的原生态和独特口感的同时,他们努力做好糌粑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利用互联网,让高原的糌粑走出去,打响本土品牌。
甘孜县农牧和科技局总工程师王媛表示,把水淘糌粑工艺纳入青稞产业园区的建设,是希望更好地传承水淘糌粑工艺,让水淘糌粑产品走得更远,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以牦牛为主的高原特色畜牧业也是甘孜县的特色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2016年4月,在甘孜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自筹资金800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甘孜县康北生态牦牛产业园区。这是目前我州唯一一个集科技、信息、生产、加工、交易、展销于一体的综合园区,也是全州冷链物流配送的专业园区。甘孜县依托园区建立起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牦牛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目前,康北牦牛产业园区带动全县发展集体牧场51个,与甘孜县84个村的牦牛养殖合作社签订了保护性收购合同,涉及农户5358户,共收购牦牛近3.6万余头。通过资源转化,带动当地牧民增收2亿元以上。
此外,近年来,甘孜县还积极探索“农旅文”一体化发展模式,孔萨农庄就是其中之一。走进风景优美的孔萨农庄,草场广茂、绿水成茵,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粤旺雪山农旅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土司故事,打出红色旅游牌,经过三年多的时间,陆续完成了官寨酒店的装修、风情馆内花草的种植、包间的装饰等,为当地群众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农耕体验等一体化服务,加深大家对藏族文化的了解。
“我在这里工作三年了,每个月工资有三千多元,而且我家离这里很近,工作很方便,这样的工作以前想都不敢想啊!”正在修剪花草的启麦志玛对笔者感慨道。自从农庄开工建设以来,启麦志玛就在这里打工,和她一样在这里长期务工的有9人、临时工20多人。
甘孜县粤旺雪山农旅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宇宁表示,公司把广东等地的农业种植技术带到高原来,让甘孜县拖坝乡的各族群众能够学习到外面的先进技术,也能帮助他们就近务工增收。说起今后的打算,陈宇宁信心满满:“接下来,公司会继续加大对孔萨农庄的投资建设力度,比如增加一些儿童游乐设施、修建人工湖泊等,拓展垂钓、烧烤等项目,以此来增加农庄的收益。”
王媛表示,去年,甘孜县青稞产业园区已经成功申报认定为省三星级园区,下一步将努力创建成省五星级园区,让产业发展得更好,带动老百姓增收。
以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甘孜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