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仲:雍仲是笨教、佛教都有关系的一大符咒祭。在藏区一般被称为是笨教的标志,象雄人旦巴辛绕在巫教基础上创立的笨教就称为“雍仲笨”。十字和雍仲图案是火和太阳崇拜的象征,在世界所有古老民族文化中都有出现,地中原腹地新石器遗址、印度婆罗门教、佛教等。最常见的是如来佛胸前的瑞相符号,梵文称为“古相海云”。藏族对雍仲的转向格外敏感,因为转经时笨教徒按逆时针方向转,苯教寺庙咒也画作左向雍仲;佛教徒按顺时针方向转,佛教的寺庙、法器、图像等物体上画以右向雍仲。
七种供养:是指在铜制盅器里放入清水、柱香、饭食等供品,一般是七个,其排列顺序和供品在蒙藏地区大同小导。供水灯藏语称为曲丁,供油灯称为曲贡,将七个配成一套称为七种供养,其顺序是水、水、花、香、灯、茶、饭。也称“二水”和“五受用”。据说这象征着释迦成佛前四处游走,化缘投宿到施主家,主人先端上两盆水,作洗脸、洗足用,然后奉献鲜花和香料,再奉献灯烛请释迦讲经说法,最后献茶进饭。以后演化成为供佛香案上的象征供品。供品中的食物是用酥油捏成的尖锥形,上附花饰;香是柱香、截成数十公分一段,一捆捆竖立。
煨桑:用松柏枝焚起霭霭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据说在煨桑过程中产生的香气,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闻到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敬天地诸神的一种贡品,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于它的人们。
玛尼石堆:在藏区的路口或是神圣之地,常能看到一些刻有经文的石堆,这就是玛尼堆。信徒们每经过玛尼堆必丢一颗石子,作为一次祈祷,也等于念了一遍经文。由此玛尼关于玛尼堆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曾经在这个地区部落与部落之间或其它原因发生过流血冲突。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冲突,往往是部落阔大人之间握手和好后将凶器埋在地下,上面用刻有经文的石板压上小土堆,用意是不使那些死在凶器下的人变成恶鬼来侵害人间(不发生冲突)。玛尼堆还有许多种解释。
朝山转湖:藏族认为神山圣湖养育并保佑着他们,能绕这些神圣的地方一周,可积功德。朝山转湖是信徒门礼佛祈祷的重要内容。
转经:是围绕寺院或神山圣湖绕行一周或数周的祈祷仪式。
磕长头:磕长头是藏传佛徒一咱虔诚的拜佛仪式。在藏区的大小道路上,你会经常看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不畏千难万苦,沿途三步之磕,用身长丈量着道路,耗时数月甚至数年至拉萨朝佛。行进叩拜时,双手合十高举过头,前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部。双手移至胸前,迈第三步,然后双膝跪地,我全身俯伏,两手前伸,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叩拜时口中不断念诵六字真言。
磕长头时两手合十,表示领会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胸,表示身、语、意与佛相融,合为一体。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磕头时赤脚,这样才算虔诚。还有一种更为艰难的叩拜方法。有些信徒面向寺院,每磕一次,移动距离等于身体的长度,这样绕一公里的寺院一周,约需磕头两千多次。叩拜者的手掌和膝盖往往会磨出鲜血。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而进行的最为虔诚的祈祷方式。同时,它也是藏传佛教密宗修持的一种方法。藏传佛教密宗中修习“三密加持”,旨在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而修持是唯一途径。修持是密宗行者入密的前导,被视为密宗的根基,其目的在于通过清心和抑制欲望,达到忘我境界。修行是极艰苦的,从早到晚不间断地修持,一般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就包括必不可少的磕长头十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