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张大千西康之行留下写生杰作

甘孜日报    2017年04月20日

       

    瓦寺沟写生图。

    ■吴晓铃

    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令“西洋画从此再不足以骇倒中国画坛”。他也从此开始艺术转折,从传统文人画开始泼墨泼彩创作,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大千临摹的276幅敦煌壁画,其中183件捐给了四川博物院,成为其镇馆之宝。而川博馆藏的张大千作品中,还有一组《西康纪游》册页同样珍贵,那就是张大千1947年赴西康消夏时的一组写生。它不但是张大千敦煌之后,青绿山水与水墨技法的结合,更为70年前的西康留下了难得的影像资料。

    在川博首席专家魏学峰眼里,这组《西康纪游》图册,别有意义。

    19476月,张大千从上海返回成都,正值成都遭受水患,无法做其它事情。想到叶浅予、吴作人都曾前往西康写生,并在成都举办了专题画展,于是张大千邀请好友杨孝慈和门人王永年开始了西康之行。

    魏学峰说,张大千此行,他们从成都到雅安,先去了金凤山,看了著名的汉代高颐阙,再过飞仙关经沙坪到天全。在两河口短暂停留以后,翻过二郎山到泸定,在铁索桥、瓦寺沟等地写生,最后一路到康定,游览了金刚寺、御林宫等地。直到8月才回到成都。

    西康的绝美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给张大千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成都以后,他将西康之行绘制了12幅小品,每幅画作题诗一首,在当年10月于成都举行了画展,出版了画册。此后,这组西康之行的画作被张大千送给了同行的好友杨孝慈。杨孝慈在抗战期间,被任命为成都中央银行行长,张大千赴敦煌两年多花了5000两黄金,就由杨孝慈和成都经营钱庄的萧翼之为其周转。因此为报相助之恩,张大千画了不少传世佳作赠予好友。

    不过,这组《西康纪游》小品,却是上世纪50年代川博赴上海征集的。川博典藏部书画组工作人员张玉丹介绍,为丰富张大千藏品,川博1951年在上海荣宝斋购得了12幅小品中的8幅。如今张大千画作动辄拍出几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价,但这8幅作品,当年收购只花了680元。它们中既有险峻的飞仙关、高耸入云端的二郎山,也有两河口如银河落九天的飞瀑;有坐落在瓦寺沟的民居,也有御林宫雪山的景致。张大千还将视角对准藏族同胞欢快热烈的锅庄,以及藏传佛教寺院喇嘛,令《西康纪游》图册呈现出少数民族风情。

    张大千一生画风景无数。他曾三上峨眉,画过巨幅的《峨眉三顶》,也画过《长寿山势图》,此前足迹遍迹三峡、泰山、桂林、武当山、青城山,这组西康之行的小品,又有何值得称道之处呢?

    魏学峰说,张大千的敦煌之行,最难得的就是从历代壁画中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丢失已久的色彩,从此开启了他在山水画中泼墨泼彩的全新艺术风格。这组小品,张大千把唐代最为盛行的青绿山水与水墨技法结合,留下了康巴地区的奇峰峭壁、飞瀑奔流。

    魏学峰曾跟着张大千的画作重走大师足迹,“他所至之地,当年自然条件非常艰苦。行人只能沿着盘山小道绕行,视线开阔度不够,加上山多曲折,很难看到所谓远景,因此这种高山峡谷地带很难表现。”但是,魏学峰通过张大千画作的视角,认为大师当年定是攀上了危崖或台地上方,以便能够看到群山远峰。这种画真山真水一定要实际的精神,不仅留下了更奇绝峻秀的康巴美景,也令张大千成为用中国画表现康巴山水的第一人。

  • 上一篇:嘛呢石,静静地敲
  • 下一篇:温婉彼岸的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