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19年07月01日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陈 忠
进入夏季,气温不断攀升,大家都在想方设法防暑降温。最近,网络上一篇《一桶水毁了一家》的新闻被大量转发,一名50多岁平时身体还算“健壮”的男性,大热天往身上浇了一桶冷水降暑,结果突然诱发“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医护人员虽经努力抢救,最终因抢救无效猝然离世。这件事提醒我们,夏季不能图一时舒服突然降温,否则可能有生命危险。
夏季室外气温高,人的全身血管均处于扩张状态,如果身体突然遭遇寒冷刺激,比如喝大量冰水、吹空调、冲凉水澡等,全身血管会反射性地收缩。其中,供应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会出现收缩甚至痉挛,如果冠状动脉本身又存在严重狭窄,供应心脏营养的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就会明显减少,加上寒冷刺激,会导致人体局部或外周血管收缩,血压骤然升高,人体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脑血管就会收缩痉挛。受寒冷刺激时,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会明显减少,血液供需严重不平衡,人体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实现有效代偿,就会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如果心脏血液供需矛盾得不到快速和有效解决,严重者就会发生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脑循环异常,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除特殊工作需要,大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中老年人和有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者更不要洗凉水澡。另外,从室外回到室内,不要直接吹空调,运动后短时间内不要大量饮用冰水,否则会导致血管严重收缩,甚至痉挛。
夏季高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降温有方。
一是注意合理使用空调。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将空调调至26℃左右。如果在室外大量出汗,回到室内应该先擦干再吹空调,建议不要对着空调直吹,可以给空调安装挡风板,以免温差变化太快诱发心脏和脑血管收缩异常。
二是及时补水,不要等渴了才喝。夏天温度高,人体大量出汗,机体常处于不同程度的缺水状态,血容量不足。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甚至血管痉挛,诱发中暑及血栓形成。一般,建议健康人群每天补充2000~2500毫升水,夏季可适量增加。年老体弱和有心脏病、肾脏病的人应咨询专科医生,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控制每日饮水总量。
三是洗热水澡,避免冷水刺激导致机体短时间内经历温差考验。洗澡水温以38℃~40℃为宜,能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淋浴间要保持通风,老年人和体弱者最好坐在凳子上淋浴,或有家人陪伴。另外,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疲劳、跌倒摔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