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金融理财 >> 浏览文章

中消协发布“十一”消费维权舆情报告 交通、景区等四方面舆情集中

人民网    2021年10月17日

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十一”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监测发现,今年“十一”假期消费负面敏感信息主要集中在交通、景区、快递和食品消费四个方面。

报告发布数据显示,在9月30日至10月9日共计10天监测期内,系统共收集“十一”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9518930条,日均信息量95万余条。

报告显示,监测期内,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吐槽类” “消费维权”信息3175957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33.37%。监测发现,今年“十一”假期消费负面敏感信息主要集中在交通、景区、快递和食品消费四个方面。

报告分析指出,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命题,而消费诉求与质量供给五个方面的“不适配”,是引发今年“十一”舆情热点的主要因素。这五个方面分别是:

一是集中休假的制度设计与假期消费诉求的“个性化”、“品质化”趋势不适配。

二是景区产品设计中智能化、数据化设备设施的“硬投入”与运营管理手段、反应速度等“软实力”的提升效率不适配。

三是服务供给“有没有”的目标设定与消费诉求向“好不好”升级的变化趋势不适配。

四是网红产品、流量美食的“人设”人气与诚信、守法的展业营商底线要求不适配。

五是消费者对品质提升、体验感升级的更高追求与健康消费理念、智慧消费行为的自我建设不适配。

报告还指出,本次“十一”假期舆情在四个线下场景的高度集中,说明相关领域行业的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消费者期望高、呼声大。需要相关各方直面问题、强化内功修炼;精细整改、着力优化完善;担当作为、不断防微杜渐。

同时报告也提出化解假期舆情的四点建议:

一是探讨完善集中休假制度,缓解“十一”供给压力,落实并强化带薪休假制度,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多元合力,系统推进灵活休假、弹性休假、错峰休假的制度设计与落地措施。同时,尝试引导行业制定实行景区门票错峰优惠制度,严格完善门票预约制度。将老年人、自由职业者等时间相对充裕或自主支配能力相对较强的游客,吸引到平时出游。

二是尝试优化景区预警限流等峰值应对预案,通过细化内部管理、平时模拟演练等组合手段、系统施策提升导流水平与接待效能。既要依靠大数据和算法的科技创新力,又要充分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让游客量接近或达到预警阈值时的系统自动提醒更及时更准确,又要有做出停止售检票的决策后有温度有关怀的建议提示。景区等相关主体提供的信息服务、调控手段越充分越灵活越人性,越有助于养成游客有计划出游消费的习惯,越有助于打造锤炼有吸引力有粘合力的品牌IP;公共领域服务方提供的资源配置模式、干预管控措施越积极越主动越具弹性,越有助于争取消费者的理解认同与支持配合。

三是强化对网红食品、流量商家、人气服务的巡查监管。压实主体责任、提高违法成本。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诚信追溯机制,对严重失信者予以公开曝光。对无视红线、挑战底线的相关经营者,无论流量有多大、“颜值”有多高,都要不留情面的“打板子”;无论其如何巧舌如簧推脱责任,都要依法依规地让其“丢面子”、“伤里子”。同时,在全社会倡导“质量兴衰,人人有责”的理念,普及质量安全知识,引导消费者“用脚投票”,不断提升消费者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

四是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消费引导和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理念、成熟消费行为。既要有内容更具针对性、形式更具灵活性、传播更具到达率的事前启发提升引导,又要有事后解决问题的执行力、总结反思的穿透力、设身处地的亲和力。既能通过消费者自身建设的点滴成果逐渐提升消费行为的良好感知体验,又能让更具主动性、更有责任感、更多建设性的消费行为选择倒逼相关领域行业主体不断优化完善升级。




  • 上一篇: “智慧停车”减少出行烦恼
  • 下一篇:9月CPI同比上涨0.7%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jrlc/7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