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天和
每当无论是在网络上或其它场所看到别人在牛背山所拍摄的精美的照片时,我都有种冲动与羡慕感。最近,与友人相约上牛背山拍照。虽然没拍到几张自认为好的照片,却留下了几分遗憾。但,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过去,对“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句话的理解朦朦胧胧,总认为现在是信息、网络时代,键盘上敲打几下、轻点鼠标,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真是不用读书、不用费脑筋,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有些得过且过的心态,总是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对有些事何必自讨苦吃呢?
牛背山,以往故乡的人们有的叫它“野牛山”、“大矿山”;远处看,群山中的山梁酷似牛背,所以又叫它为牛背山。它离家乡不远,过去也曾去过。不过那时去不是观山赏景,所以对所看到的景色只是过眼烟云而以。尽管如此,山上看到的景色有些倒也残留在心底……而今被“摄友们”炒得火热时,勾起我对曾在牛背山看到的美好风景的回忆,朝思暮想地去拍上几张精美的照片。
越野车从冷碛出发驶过潘沟后,进入到坑洼不平,年久失修的土路。车在前面走,车身后扬起一道长长的“灰龙”。“灰龙”在山野里随风飘荡,久久不能散去。路旁,村民的房舍被汽车驶过时扬起的泥灰给覆盖得看不清房上的青瓦与乱石墙的本来面目;菜地里的菜也被泥灰覆盖得看不到菜的青绿色了……看到此境,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同行的张师过去曾是原“州水泥厂”的驾驶员,他在这条路上拉煤、运矿石跑了二十多年,对这条路上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在车子的颠荡中,他感慨“这路的路况比以往差远了……”五六十公里路,颠簸了三个多小时,身子快颠散了架时,赶到了牛背山半山腰的“响水沟”处。
落日——西边逶迤的莽莽山峦,虽然不是“残阳如血”,云霞万朵;但也是层林尽染,余辉万丈。不远处的山涧,云海翻卷,气势磅礴,荡气回肠,令人心旷神怡。大自然的美、壮、奇,呈现在眼前时,早忘了被颠簸痛的身子。抓起相机,打开车门,在山坡上兴奋地按动着相机的快门……
初冬的山野,天气多变。下车时风平浪静,没照上几张。实然间,山风呼啸,松涛突涌,落叶树枝在劲风中巨烈摇晃。眼前震慑的美景顿时变幻得淡然无味。风在吹、景在变。强劲的山风吹得呜呜直响,人都有些站立不住,吹落的树叶直向脸上打来。一支烟的时间里,由兴奋到“高处不胜寒”。
夜幕渐渐地笼罩了山野,越野车打开车灯沿着过去打矿人修筑的陡峭、坑洼不平、成“之”形的便道路上艰难地、吼叫着,在颠来荡去中向山顶跳跃般驶去。走过一段浮云笼罩的路段,透过车窗看到山顶的天空蓝得向水洗过一般,蓝蓝的,星星在头顶闪烁;西面,巍峨连绵的群山,银峰插宵,美轮美奂,心里暗暗地高兴……投宿在接近山顶的张春林夫妇开设的“牛背山摄影之家”客栈后,顾不上早以饥饿的肚子,匆忙扛着脚架、拿上相机走出帐篷。天有不测风云,短暂的时间里,风裹着雪花飞舞着,蓝色的夜空与闪烁的群星被弥漫的雾与突降的雪花遮盖得不见了踪影。从山顶扛着照相设备回来的人们,抖着结在身上的雪花与薄薄的冰层时,发出“咔咔咔”地响声。搓着冻僵的手的摄友们,有的谈论着天气、有的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收获与心得,能容纳二十多人的帐篷里顿时挤得满满的。已是晚上九点过了,等待吃饭时,来至广东、北京、成都的摄友们,认识的与不认识的,三二句话后,便热情而又友好地相互交流起照相机里的照片来了。大家和睦得跟久别重逢的老熟人似的……
吃饭时,店主张老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说:“在山上守景最长的待了个多星期,来得最多的一个已来了十八次”。
夜深了,星空时藏时现。吹牛聊天的一群“摄友”,不时地冒着寒风到帐篷外去观察天气的变化,大家耐心地等待着,哪怕一丝希望都扛着脚架与相机在剌骨的寒风伫立等待美景的出现。整整一个风夹着雪的寒冷之夜,住在同一帐篷里的“摄友”们,这位回来,那位又扛着脚架、照相机到寒冷的山梁上去捕捉美妙的、值得拍摄的那一刻……
摄自牛背山的照片,在网络上发出后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令多少人向往。有多少人驾着私家车、不怕山高路险骑着山地自行车或辗转搭车,千里迢迢,高兴而来。有人因天公不作美,牛背山不露真容,带着遗憾而去;有多少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简陋的住宿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三五日地等待美景出现的那一时刻的到来。
牛背山、牛背山!美妙的摄影平台,景虽然是那样的神奇、那样的壮美、那样地令人神魂颠倒。但,它突变的天气又是那样神密莫测。难怪有人感慨地说:“上牛背山拍照全凭运气”。从千里之外而来,吃了苦头,而没留下一张值得纪念的照片者自然要咒骂它千变万化的鬼天气。
人们怀着各种心态来到牛背山,又以恋恋不舍的各种心态离开牛背山。
虽然,我上牛背山也吃了苦、受了罪、挨了冻,并没有拍到令我满意,拿得出手的照片。但,我的心灵得到了一丝安慰,得到了一点升华。要不是在牛背山上受罪,与“摄友”们交流,定体会不到精美照片背后所付出的艰辛,自然也理会不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