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旅游 >> 道听途说 >> 浏览文章

谭丹哲和他的茶别院

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05日

贡嘎山和成都的距离,313公里;

他和贡嘎山的距离,13公里;

7月28日,他从贡嘎山下的磨西小镇来到郫都区战旗村,走上全国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发言席,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文旅界代表,讲述自己的民宿之路。

谭丹哲,天津人、海军战士、海外创业10年如今是磨西古镇别院的投资人建筑者。“9个月拿出设计方案140多稿,2年里建成只有12间房的民宿,‘茶别院’投资达到3000万元,平均每间250多万,许多钱用在了看不见的地方,我想用30年时间来为别院‘包浆’。”

在发言席上,扎着小辫、脸清瘦、带京腔、声平缓的谭丹哲用10分钟的发言,讲述了他与茶别院的故事。

一生求变

做生命体验者

老谭大名谭丹哲,今年45岁,他的故事很多,但最让人瞩目的是他在磨西镇打造的“茶别院”。

许多人不理解谭丹哲的漂泊。的确,从他的人生轨迹来看,他是一个不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家伙。

谭丹哲生于甘肃,长于天津,1991年中专毕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毕业就能找到一个每月工资1000多元的工作,让人十分羡慕。但不安分的他却辞去工作,参军入伍,当了一名海军。入伍一年,他便被提拔为代理排长,还作为士兵代表去各地接兵,在当时这是很少见的。

1996年,退伍后,他来到澳大利亚,学习经商。刚开始的闯荡,无疑艰辛,但谭丹哲适应力很强,没多久就创办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10年时间内,谭丹哲的建筑公司成为了悉尼建筑业十强公司,每年利润达到2000万元。

2005年,谭丹哲又对习惯的生活方式说“拜拜”,他决定回到国内创业。直到2014年来到磨西,他打定主意,结束自己的漂泊生活,决定在这里扎下根来。

发现磨西

扎根贡嘎山下

2006年,刚从澳大利亚回国不久,谭丹哲开始了周游中国的计划。

天津长大,澳大利亚打拼十年,使谭丹哲对大城市产生了“免疫”。到大城市以外的其它地方看看,这是谭丹哲的云游计划。

“云游两年,走遍祖国山山水水,最后审美疲劳,在我印象中留下最深的,只有四川甘孜和云南迪庆这两个地方,那里的天地壮阔、景色秀美。”谭丹哲说。

2014年4月,谭丹哲接到一个“活儿”——维修泸定县磨西镇的天主教堂。这也让他对磨古镇有了更深的了解。

看到磨西镇的那些古建筑时,谭丹哲仿佛看到厚重的时光从飞檐顶、灰黑瓦、砖墙和木间隔中流淌。

作为一个从事建筑业20多年、从澳大利亚起家又回到国内创业的建筑师,谭丹哲内心的渴望一下被激起,他要留下来,做这些古建筑的守护者。

谭丹哲和当地签下了30年的租赁协议,租下了4个老院子,想要一手一脚重赋古建筑新的生命。

“我看重这里的另外一点是蜀山之王——贡嘎山。建筑上讲究‘山形聚气’,山是自然界里最大的实体,靠山而居,是非常有能量的。”谭丹哲要在这里落地自己的建筑哲学和美学。

三年磨剑

打造“茶别院”

这些经历风霜的古屋令人见之心疼——夯土加石头垒起的墙上裂缝满布,木地板已朽烂。

怎样把保护与开发结合,留住它沧桑的美,并延长其寿命?

谭丹哲在院子里打量、观察,思考着如何建立微妙、神奇而恰到好处的平衡。

在建筑业近20年的从业经历,使谭丹哲不断产生新灵感,修改旧设计,9个月里全在悟,悟出了140多个设计方案。

2015年初,老谭开始行动。磨西小镇有很多建筑“老把式”,他在这里招募了50多名建筑工人。

谭丹哲不停地边建边改甚至建好又拆,有时还停工思考,进度极慢,就像建筑界里的“王家卫”,时刻在追逐灵感。

保留原有房屋的柱子,把腐烂、破朽的地方去掉,重新搭构。他四处搜寻老砖、老木头,他认为磨西镇出产的木材才最适合的。

熬桐油、刨木板……谭丹哲给木匠示范着木工活,给漆匠演示着油漆活。老谭能做工地上所有活,电工、泥瓦工,甚至五金工。工人们由最初的不理解、不接受,到后来不得不服、不能不照做,最后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谭丹哲在所修的的别院经过23个月,只修了12间房,堪称“慢速度”之最。

他运用传统的榫卯工艺,整座院子木结构部分不用一颗钉子,又兼顾了承重的问题,厚度不到一块砖长的木板墙,切开看,断面上有9层不同的木材的组接方式,有的防震,有的隔音,有的防潮。两层小楼,砖砌的墙体,每隔60厘米一段,每段有6种不同砌法。

文化为魂

包间取名学问深

2018年春,当小院“面容”初露,谭丹哲打理出两三个房间,请朋友来住,来提意见。

此时,一名他聘请的姑娘正忙碌着从全国数百座博物馆的资料里,搜索着任何与茶有关、与“茶马古道”有关的讯息。

谭丹哲把这座小院叫做“茶别院”。“茶”之名,与磨西小镇的文化特色有关,磨西小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驿站。

谭丹哲想把“茶别院”打造成一个结缘于人生旅途、来一次心灵休憩的精神家园,在建筑之外,他要给古屋刻进文化的根,为小镇留下根的烙印。

谭丹哲经过细细揣摩、逐一品味,从几百个与茶有关的名词中,最后挑出了12个,作为“茶别院”的12个房间的名字。

“掌拐”,一行背夫为首的那位所持的拄扙,从磨西到康定的山石上,无数个小圆坑,就是掌拐留下的;

“子雅”,这是磨西镇当地出产的一种茶叶,味道平和……

去年底,12间房间打造完毕,浓淡相宜的色彩搭配,精心设计的软装内饰,包括公共空间的完美安排,赢得了顾客的赞赏。

夜色中,茶别院和磨西镇景色交相辉映。

……

今年春季,谭丹哲接到甘孜州的通知,参加全国乡村旅游(民宿)的评选。他报了材料,没想到一路通关,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我没想着挣多少钱,也不愿意急功近利,我想在这个别院里和喜欢的朋友们用30年时间,为这里‘包浆’,让它储存温暖的信息。”

“包浆”是古玩行业专业术语,其实就是“光泽”,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一层自然的光泽。

谭丹哲计划在有生之年的日子里,以贡嘎山为核心,继续打造别院系列——慢别院、茶别院、花别院、驿别院。在每一个别院里,他还将设计一个小型博物馆,展出与当地文化紧密相关的内容,为这里的人们输入对家乡的自信、自豪,将来能够以“我来自磨西,我是磨西人”为荣。

据川报观察






  • 上一篇:茶马古道:一条茶叶铺成的天路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