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历史 >> 浏览文章

藏文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

甘孜日报    2016年01月25日

    ■噶玛降村
    德格印经院素有“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宝库”的美誉,它不仅是中国藏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珍贵遗产。去年底,德格印经院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作为藏族文化宝库的德格印经院更加受到世人瞩目。本文笔者根据德格印经院的实际,择其重点,对藏文雕版印刷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印刷特点及工艺流程进行了探讨;并对德格印经院的保护管理制度进行了历史回顾,为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德格印经院提供了较为详实、完整的读本。
    据苯教文献记载、岩画、考古等证实,藏文产生于距今四前多年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文字逐步趋向成熟规范统一,到了在藏王松赞干布(629-650)时期,创造了藏文楷书。此后,从公元七至九世纪便开始了佛教经典翻译整理汇辑编目工作,经历了松赞干布、赤松德赞(755-780)、赤德松赞(804-815)、赤祖德赞(815-836)四位赞普执政时期。公元766年,赞普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剃度藏族人出家,建立僧伽,从印度、汉地等来藏的印、汉僧与吐蕃译师一起组成翻译队伍,设立译经场,把散存在各地的文献加以汇辑成经典。译师们把保存在登迦宫所有的佛经收集起来进行编目整理,编成《登迦目录》;把存放在钦普宫的所有佛经收集起来编目整理,编成《钦普目录》;将旁塘宫里的佛经收集起来加以编目整理,编成《旁塘目录》。这三处的佛经形成了早期藏文三大目录。这是结集藏文佛典的开始。
    尽管吐蕃王朝时期藏文档案和典籍的翻译整理编目比较全面,目录与图书分类也很科学,但由于条件所限书籍都是写本。公元十二世纪以后,佛教翻译整理经论工作基本完成,当时还没有专门从事印刷业的机构,而大量的经典和文集都以手抄本形式流传。
    藏文出现后,最早将刻写在金属、木简、兽皮、骨质等各种材质上,还有模仿贝叶经的形式刻写在贝叶上。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造纸技术和木刻印刷技术。藏区木刻印刷术出现于何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据相关史籍记载,公元11世纪时就有了印版雕刻和真正意义上的印刷技术,证明了藏族雕版印刷术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公元十三世纪末已进入了成熟阶段,迄今为止发现的由珠青·乌金巴(1230--1309)所着《时轮金刚释文》(印刷年代1294—1304)印本是较完美的木刻印刷版。时后《杰宗喀巴文集》、《萨迦五祖文集》等著作陆续雕刻印刷。明代丽江木氏土司极盛时期,木氏土司木增(1598-1646)邀请噶玛噶举第六世红帽系活佛却吉旺修(1584——1630)、第五世司徒却吉坚参(1580——1654)和噶玛伦珠到云南丽江木府刻印了丽江版《甘珠尔》,至明泰昌元年(1620)刻竣,共享12年之久。丽江版《甘珠尔》是南京永乐版和北京万历版藏文《甘珠尔》刻版印刷后在藏区首次刊印的藏文《甘珠尔》版本。也是至今遐迩闻名的德格版《甘珠尔》的蓝本。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书籍的大量需求,纸、墨等材料的广泛使用,雕刻、治印、传拓技术的长期流行,使雕版印刷术应运而生,这是藏区书籍生产方式上的伟大变革。
    
  • 上一篇: 格萨尔文明探索之旅(十六)
  • 下一篇: 康定城区的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