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历史 >> 浏览文章

康定城区的植树造林

甘孜日报    2016年01月25日

     ■甘孜州档案局提供资料 贺先枣 整理
    康定城四周的山头,历史上一直都是灌木丛生地,没有茂密的树林。实际上这些灌木丛同样起着保持水土的作用。随着人口增加,城区不断扩展,城内人们生活所需燃料迅速增长,在没有电和其它燃料的当年,人们就到附近山头砍伐灌木丛为燃料。任乃强先生在《康定视察报告》中写到康定的砍柴人“日数百人,人负有百斤左右,树根掘尽,无所萌芽。距城十里以内,早成童山。昔时老林,次第告尽”。到了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康定城周围的山都成了一些文人笔下的“童山”,即“秃山”。
    这里有几份档案表明的是,因为在民国时期,民国政府把每年的清明节作为“植树节”。 为了让康定城四周的山绿起来,西康省和康定县规定,在每年的这个节日里,所有的公务员和各界人士都要上山植树。为此,康定县还制定了《西康省会康定县近郊森林保护办法》,规定康定城四周三十华里范围内都是森林保护区,在这个范围内不得砍树、烧炭,而且强调这是各保长、甲长的职责,是考核他们政绩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制定有奖惩办法。同时西康省政府还为此专门发布训令,指出,由于城区子耳坡等地年年植树都让牛羊啃食或踩踏,或人为破坏,所以要求康定县政府用藏文、汉文两种文字颁发布告来制止这些行为;对于植树的安排还十分具体,这里有一份档案,反映的就是当年的“康定县农业推广所”在1946年5月3日所发的植树通知中说明,该年要在子耳坡种下白杨1000株、杉树500株。
    虽然解放前康定城四周植树的活动在许多年头也还坚持进行,但在实际上所取得的成效不大。而今人们所看到的跑马山、子耳坡上的树木却是在解放以后的五十、六十年代种下的。而今已经成为康定城的重要组成,成为了康定城的一景。
    
  • 上一篇: 藏文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
  • 下一篇:禁赌与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