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档案局提供资料 贺先枣 整理
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推行“改土归流”时,提出了著名的“经边 六事”,第二条即是“兴学”,目的是边地兴学,培植人才,开通风气。因而赵尔丰设置一县,随之会设学校数所,到1908年,在康定、巴塘各设师范学校一所,在各地创立小学校170余处。采取“学差制”的方法作为推行教育的手段,因此当时的民众把送子女入学看作是支“乌拉”一样的“差役”,所取得的成效有限。
民国28年(1939年)西康省 建省时,也恰逢国民政府教育部 正好在全国推行“强迫教育”,主政西康事务的刘文辉本人也十 分重视教育工作。摄影家孙明 经先生为当时的义敦县长在破烂的县政府门前拍了一张照片,受采访的县长说“刘主席有令,政府办公楼超过学校,县长就地正法”。孙明经先生还为德格县立小学的师生拍了一张都穿着校服的照片,并评论说“当时在上海、天津和南京等城市也难有 这样宏伟的县立小学”。
民国年间,西康地方基本形成了小学教育到中等教育的格局,中、小学校传授给学生各种现代知 识的教育内容也有了更多的扩大,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术等基 础教育进入了课堂。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和一批从南京“蒙藏班教育专修科”毕业的西康籍教师,担负起了发展教育事业的重任。他们教学能力强,专业知识丰 富,学校教育办得有声有色。
这里的几份毕业证书,有由“国立康定师范学校”所颁发 毕业证,也有由小学校颁发的小学毕业证。通过这些毕业证,让今天的人们也能感受到在那个时期,西康地方的学校教育十分正规,也就是那个时期毕业的许多学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新藏区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