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历史 >> 浏览文章

“当年我爸爸死守泸定桥”

甘孜日报    2016年10月21日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脍炙人口 红军过桥后英勇阻击追兵却少有人知
    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讲述的正是长征中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英雄气概和磅礴气势。近日,广州日报“重走长征路”报道组记者兵分两路,沿当年前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线路重访滇川二省。八十载斗转星移,长征烽火已经远去,但长征记忆、红色文化资源却成为当地最宝贵的财富。
    地标:石棉、泸定
    昔: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立即调兵遣将,企图将中央红军封锁在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而中央红军的前面是八百里荒凉地区,尾追的是国民党薛岳所率的10万人马,前面阻击红军的川军也正向大渡河北岸集结中。
    1935年5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到了大渡河的安顺场渡口,与先一日率师强渡大渡河的刘伯承、聂荣臻会合。毛泽东认为,仅靠着渡口的3只木船,红军不可能迅速全部渡河而去,因此当机立断决定兵分两路,相互策应,夺取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开辟红军北上通道。
    在安顺场,17名勇士跳上唯一的一条渡船,划过险滩,躲过炮火,跳上对岸与留守的战友合力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
    但要使全军渡过大渡河,仅靠3艘渡船往返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追兵几天之内就会到达,只有夺取泸定桥才能使大部队过大渡河,到川西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当时红军如果不先期到达泸定桥,夺桥的任务就很难实现,或付出严重的代价。”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馆长夏芸说,中央军委于是发出命令,将原定部署提前一天夺下泸定桥。从红四团接到命令的地点什月坪到泸定桥,还有120公里,时间只有一昼夜,这个任务十分艰巨。
    时间有限,一路上,部队高速行军,于29日凌晨控制了西桥头,占领了西岸阵地,创造了行军速度的纪录。此时,敌军已将桥板拆去八成,靠近西岸的部分只有铁链。二连22名勇士作为先锋,爬着铁索向前冲,三连作为第一梯队紧跟在后,一手抱木板,一手抓铁索,边爬边铺桥板,途中4名勇士牺牲。18名勇士登岸后,第二梯队很快也冲上桥头,向敌群冲杀,敌军急急逃窜,红军成功地夺取了泸定桥。
    今:旅游名县蕴藏商机
    盼交通进一步改善    
    如今的泸定县依靠水电开发和旅游业蒸蒸日上。大部分本地居民都做起了和旅游相关的生意,利用手中的房屋开旅馆为旅行者提供食宿。“我见过一些大学生,长途跋涉走不动路,到了泸定,旅馆老板还给他们端来洗脚水,让那些大学生感动得不得了。”夏芸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出去念书的本地年轻人回归家乡,一方面泸定的松茸、虫草产量大,蕴藏无限商机;另外这里作为旅游热点,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旅游服务业给了年轻人创业的机会。
    让夏芸觉得遗憾的是,泸定的发展受制于对外交通。这里到成都的路程不远,但路况非常不好,至少7个小时才能到达成都,交通不便带来的问题还有物价上涨等。因此,不少居民搬到了成都的双流、温江地区居住。夏芸希望,通过交通的改善,家乡的教育医疗条件能进一步改善,让更多泸定人能在自己的家乡颐养天年。
    讲述者
    “当年我爸爸死守泸定桥”
    重走长征路采访团到达泸定县时,遇上一位红军后人袁清贵。袁清贵的爸爸当年参加过泸定桥激战,长征路上受伤失散后苦寻队伍未果,最后在泸定县城隐姓埋名度过一生。就在泸定桥桥头,袁清贵向记者讲述了爸爸当年死守泸定桥的往事。
    袁清贵的爸爸原名刘云生,属牛,1913年4月出生在贵州习水县土城镇。1935年春,刘云生正式参加红军,编入红九军团七团某连二排当战士。
    在云南,刘云生所在部队冒着滂沱大雨,翻山越岭前后打了六仗。鸡场坪一仗更是恶仗,红军歼敌数百人,敌人为了报复派来8架飞机轰炸,战斗中刘云生被炸伤膝盖。也是在鸡场坪战役中,刘云生所在二排的排长牺牲了,临死前将枪交到刘云生手中,就这样刘云生被提拔为排长,指挥3个班共36名战士。
    红军主力撤离云南后,红九军团来到大渡河畔并跨过泸定桥。军团接到的命令是“留下坚守泸定桥,执行后卫任务”,他们顽强坚守泸定桥近一周后,发现桥西岸追来很多国民党中央军,桥东岸的川军也在包抄过来,守桥形势越来越严峻。
    战斗到最后,红九军团政委下令撤离,并要切断泸定桥以阻断敌人追击。铁索桥怎么断?情急之下,刘云生想到一个办法,他带领战士把钢筋烧红打成宰子,然后用鹅卵石垫在大桥底部的铁索下,用大锤敲打,把底部的9根铁索断掉4根。
    完成“断桥”任务后,刘云生和战士一起去追赶红军大部队。然而走到甘孜时膝盖化脓再也走不动了,只能到藏民家养伤。伤好之后刘云生去寻找部队,一路找到成都,都没能跟上红军的步伐。无奈之下他沿途乞讨回到熟悉的泸定县,躲避在安乐坝齐家山,后来经人介绍到一户袁姓人家当上门女婿,改名袁炳清。
    80多年后的今天,袁炳清的儿子袁清贵已经54岁,而老红军袁炳清已经在2009年去世。“到新中国成立后,爸爸才逐渐和我们说当年当红军的故事。虽然泸定桥离家很近,但爸爸很少上那儿去,我想是因为当年他的很多战友在那里死去,爸爸很难过吧。”袁清贵说,爸爸袁炳清活了96岁,也是泸定县在世时间最长的一位老红军。 (节选自《广州日报》)
     
    
  • 上一篇:甘孜藏区人民对保存红军尽了最大的责任
  • 下一篇:难忘的红色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