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8月04日
■杨剑锋
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南下作战期间,建立的丹巴、金汤两县的党、政、军及群众组织分属金川省委和四川省委领导。
中共丹巴县委属中共金川省委管辖,成立于1935年10月下旬,县委机关驻丹巴县城,下辖7个区委。丹巴县委设有组织部、宣传部、少共部、军事指挥部、妇女部、保卫部。1936年7月,红军北上离开丹巴,丹巴县委随之撤销。中共丹巴县委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和帮助建立丹巴县各级人民政府、地方武装及群众组织,发动和组织群众,配合和支援红军。
丹巴县格勒得沙政府属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领导。其前身为丹巴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于1935年10月下旬,曾广才为主席,麻孜·阿交(藏)、麻孜·阿布(藏)、吴盛云、董青云(藏)为副主席。11月下旬,即改称格勒得沙政府,主席、副主席人选未变。
丹巴县格勒得沙政府(苏维埃)内部设有粮食、宣传、内务、土地、调解、妇女、少共等部,辖大桑区、半扇门区、巴底乡、边耳乡、牦牛村、巴射村、瓦足村、麦龙沟村、喇嘛寺村、大平桥村、卡桠村11个区、乡、村政权。其主要任务除配合和支援红军作战,为红军筹集粮食物资外,还具体领导人民开展反对国民党军阀统治,废除封建剥削,进行土地革命,实现民族自决和独立解放的斗争。
丹巴藏民独立师是丹巴藏族人民群众的武装。1935年10月16日,红四方面军南下占领丹巴后,在组建丹巴县苏维埃政府的同时,即开始组建丹巴民族地方武装。据当时驻丹巴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和副军长罗南辉给红军总部的《关于敌情及部队情况的报告》记载:“丹巴县及区均已建立了番族人民革命政权,共分七个区,群众很好。武装除独立团外,各区有二十个、三十个不等的游击队……番民独立团现成立了三个营,约八百人,有枪二百余枝,每连我们都派有军队干部去领导。”由于丹巴战略位置重要,群众参军踊跃,兵源丰富、民间又藏有大量武器弹药,1936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丹巴藏民独立团及各区乡游击队扩编为丹巴藏民独立师。师长马骏(又名麻孜·阿布,藏族,丹巴的小头人),同时兼任丹巴格勒得沙政府副主席。政委李中权(红军干部),副师长金世柏(红军干部)。全师三个团,无营,每团直辖5—6个连,共约1000余人。为加强对丹巴藏民独立师的政治和军事领导,红四方面军从正规部队抽调了100余名干部战士到独立师工作。1936年,3月,红四方面军成立金川军区,丹巴藏民独立师划归金川军区管辖,改番号为金川军区独立二师,领导人选不变,1936年7月,红军离开丹巴北上,师长马骏被错杀,独立师随红军北上。后由于减员太多,独立师被解散,部份人员被编人红军部队继续北上,其余不愿北上者发给川资遣送回家。丹巴独立师在其存在期间,在积极配合红军作战、守卫重要交通路口、打击当地反动武装、保卫格勒得沙政府、宣传群众、筹集粮食支援红军等方面都作了大量工作,为红军主力西进康北做出了贡献。
中共金汤县委1935年11月成立于金汤汤坝。县委书记姓李,名字不祥,是红军干部。金汤县委由1935年11月建立于芦山的中共四川省委(其前身为红四方面军在阿坝时建立的川康省委)领导。金汤县委建后不久,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县委机关迁驻泸定县岚安乡。县委下设宣传部、组织部、妇女工作部等,干部多由红军搞地方工作的同志充任。1936年4月,红军部队撤出岚安、金汤,金汤县委随之撤消。
金汤县委建立后不久,金汤县苏维埃政府在汤坝成立。主席姓姜,是红军派出的干部。副主席是本地穷苦农民唐礼云、陈国玉。金汤县苏维埃政府由红四方面军南下时建立的四川省苏维埃政府领导。金汤县苏维埃政府下辖汤坝、鱼通和岚安苏维埃政府。
金汤县及所属乡村苏维埃的主要任务,一是配合和支援红军作战,二是为红军筹集粮草。同时也在红军的帮助下,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活动。
红军南下期间,在金汤还建立了少共金汤县委(县委书记苟兴扬)和妇女组织和青年组织,这些组织建立后,在县委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在支援红军宣传和动员群众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