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历史 >> 浏览文章

彝族酒文化续

《甘孜日报》    2013年12月09日

  

    坨坨肉是彝族地区最有特色的食品,彝语称“色觉泽菩”, 意思是猪肉块块。“坨坨肉”顾名思义,其外观如“坨坨”,一块肉就有一个拳头大小。彝族人以坨坨肉让人感到他们待客的热情和大方,也看到他们粗犷豪放的一面。猪、牛、羊、鸡都可制作坨坨肉,以仔猪坨坨肉最有名气。特别讲究的人家,要选用按照传统放牧方式自养的仔猪为原料,这种猪的肉质比较好,猪的肌肉较为紧密结实,多以山上的高寒植物为主食,肉质带着高山上的醇香。屠宰后的猪直接放在地上,用草堆放在猪身上烧烤,将体外猪毛烧光,这时猪皮已烧黑,彝族人就将其刮干净,已可见其皮呈现黄褐色,继续再烧刮,直到较为干净,此时闻着已有了肉香,这是彝族坨坨肉的前期加工的特别之处,俗称烧毛猪。之后再开膛剖肚,将内脏处理完毕,将整猪砍成数块,再将肉砍成扁方形的肉坨坨,大牲畜砍得较大,大的超过六七两,小的也有二三两重,仔猪肉砍得较小,但大多数地方款待客人以大为敬,自家和本家人食用则要小一些。别看坨坨肉简单,掌握火候是关键。坨坨肉放入冷水中,煮时放些木姜子入汤,一般不再放入其他调料,锅架在锅庄上用柴烧煮,煮涨待水面的泡沫消失就行了,这时肉刚熟,就须捞起,肉此时还有弹性。放调料看似最简单,但是却非常重要。彝族人一般在小簸箕中(现在多用瓷盆)拌以盐就行了,反映出过去物质极大匮乏时原始饮食习惯,这算是最纯正的坨坨肉。但现在许多地方还要加辣椒、花椒和蒜,在一些地区习惯采用炒的方式在热锅中拌和以上调料,以增加香味。但是坨坨肉本身要求尽显猪肉本色,不要太多太复杂的调味品,就是放也要尽量少一些。制作坨坨肉在彝族地区并无固定的时间,凡重大节日或聚会上,或婚丧嫁娶等众多礼仪中,以及贵客到来等,彝族人就会杀猪宰羊做坨坨肉。坨坨肉的特点是肥肉不腻,瘦肉脆嫩,肉质香鲜可口,坨坨肉味显特别,是天然少污染的民族特色食品。在讲究吃的今天,坨坨肉显现出猪肉的原汁原味,体现了彝族传统的饮食文化。
   “尼永所宗”是彝区最隆重的待客礼仪,直译的意思是“三层牛羊”。整个仪式非常讲究,旧时只有土司才能享受。首先要在客位铺垫羊毛毡毯,贵客进寨主人出门迎接,两青年护宾下马,牵马饮水,待客人入席后,抬出一坛美酒,由青年双手敬献,盛酒杯的木盘必须花纹精美而且无缺损。其次正式待客,主人拉牛于门前,让客人亲眼看见,接着猛击头部,剥皮掏心肝,然后在火塘里烧烤,祭神后献宾,牛肉砍成两三斤重的大块,猛火煮至大半熟就捞起敬客,趁客人没吃完,又杀一只阉绵羊,去皮,烧羊肝、羊腰祭神后也献于宾前。最后是煮一只整鸡盛于木盘敬宾。尼永所宗就是这三道待客的程序,只有依照程序做完了,主人家才很安心。
    彝族对“肉” 有一套很复杂的习惯,如果一个人看见别人家正在宰杀牲畜,见了血就要等到吃上肉,否则认为会得一种怪病(大脖子病)缠身。宰牲畜的主人家也一定要邀请这个人到家里吃上肉否则别人认为这家人抠们儿。如果打着了猎物,所有看到这个猎物的人都有份。
    彝家人吃肉有一定的规矩,肉吃多了的人是会被笑话、会被认为是丢脸的事情,为人们所不齿。到别人家作客,主人家如果杀了猪羊等大家畜,客人最多只能吃三块,说的是“鸡吃二,猪羊吃三,牛吃四”,一般杀鸡最多吃两个,猪羊吃三个,牛吃四个。甚至只喝一点汤,为的是把肉留给主人家的小孩子吃。(尔恩合几)


  
 

  • 上一篇:疑似成吉思汗陵墓曝光 学者发现地底人造物
  • 下一篇:关于唐卡创新的重新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