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历史 >> 浏览文章

松石宝帙:格萨尔图像艺术

《甘孜日报》    2014年02月24日

 

   格萨尔石刻

   石刻是藏族雕塑中最常见的一种艺术类型。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发达。早在吐蕃时期,藏族石刻在岩画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摩崖石刻、石窟石刻、石碑镌刻、造像石刻等。其雕凿技法,主要有磨刻、敲琢、线刻、浮雕、圆雕等。早期岩画主要反映的是藏族先民生产、生活和原始信仰等方面的内容。公元七世纪以后,随着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入,宗教内容逐渐成为藏族石刻的主体。“吐蕃王朝中后期,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石刻形式,这种石刻形式较藏族早期的凿刻岩画、摩崖石刻、石窟造像和碑刻等,除在风格上保持着基本的一致性和沿袭性外,在整体形态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本特征便是出现了单体、可移动的小型板(块)体石刻。这种形式的石刻随着宗教的传播和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藏族石刻的一大主流,成为在广大藏族地区随处可见的被称之为‘嘛呢石刻’的刻石文化。”

    关于《格萨尔》何时成为“嘛呢石刻”的题材内容,进入到石刻文化之中,至今还没有权威的考证。

    前面已经叙及,格萨尔石刻被披露并进入人们的视野是本世纪的事,被发现的地域,仅为甘孜州丹巴、色达、石渠等县。其中数量最多、刻制最精美的当数丹巴莫斯卡的格萨尔石刻,年代最久的要数石渠松格嘛呢城和巴格嘛呢墙的格萨尔石刻了。笔者在石渠县考察时,管理巴格嘛呢墙的一位老僧告诉我,巴格嘛呢墙最早的石刻中,有一幅刻有六字真言,还有一幅刻有格萨尔王骑征像,这两幅石刻都被视为宝物珍藏着。遗憾的是,20世纪90年代,僧人们见其色彩败退,补染了一道色彩。可喜的是,它被保存到今天。据有关藏文资料载,巴格嘛呢于公元1671年由第一世巴格活佛桑登彭措创建,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与丹巴莫斯卡格萨尔石刻相比较,巴格嘛呢要早130多年。至于松格嘛呢城的创建时间,据民间传说,则在格萨尔王时期,即距今大约1000多年的宋代时期。如果按保守的说法,以松格嘛呢城的第二次重建的时间来看,它是在公元16世纪,由普公寺大德白玛仁钦倡建,距今已有4个多世纪。

    笔者2005年,第二次到松格嘛呢城考察,在松格嘛呢城四角分别又发现了6幅格萨尔王骑征像,其中有一幅是早期没有着色的石刻,一幅的色彩已经斑驳,比起第一次到松格嘛呢城时所见到的格萨尔石刻的时间要早得多。目前看来,格萨尔石刻最早产生的地方应是石渠的松格嘛呢城。

   从目前石渠、色达、丹巴三地所存的格萨尔石刻比较,丹巴为最。丹巴莫斯卡格萨尔石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较多。笔者两次去丹巴莫斯卡考察统计,其数量达600余幅。那里的格萨尔石刻分别存放于6处地方,分别是金龙寺大殿顶层、格萨尔喇空、卡斯甲都格萨尔塔、吉尼沟青麦格则神山、曲登沟巴扎热神山、甲拉沟甲拉勒神山。其中最多、刻制最精美的是存放于格萨尔喇空的格萨尔石刻,数量达109幅。

   2、存放形式最复杂。在丹巴莫斯卡的6处格萨尔石刻存放点中,其存放形式就有4种。第一种存放于寺庙。据当地牧民讲,大德青则·益西多吉建好金龙寺后,即刻制了40幅格萨尔石刻,其中有30幅(30员大将的石刻)分别存放于大殿的30根柱下,其余10幅放于大殿顶层(现仅剩10幅旧石刻)。第二种存放于专门供奉格萨尔王的神殿中。第三种以塔的形式存放,将81幅石刻镶嵌于塔身。第四种则存放于莫斯卡主要神山上。

   3、特点突出,最具代表性。丹巴莫斯卡格萨尔石刻分别刻于三个不同时期。一部分石刻刻于距今200多年前,均属未着彩的本色石刻,刻制手法较为古朴。另一部分刻于距今170多年,有109幅。在这109幅石刻中,除去佛、菩萨、神、高僧大德的40余幅外,其余均系格萨尔王、王妃和岭国将领的人物石刻。这是甘孜州岭国人物石刻最多、谱系较全的一处石刻。还有一部分石刻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刻制的,它们分别存放于4处地方。

   总体而言,莫斯卡格萨尔石刻集中体现了格萨尔石刻的艺术水准和突出特点。(杨嘉铭 杨环 杨艺)

 

 

 

 

 

 

  • 上一篇:神奇的石笋沟
  • 下一篇:米娘王朝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