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壮丽七十年 风云一纸书

甘孜日报    2024年05月31日

◎马建华

笔底波澜七十载,康巴风云一纸书。今年是《甘孜日报》创刊70周年。《甘孜日报》的前身是《康定报》,1954年8月,《康定报》创刊;1956年10月,《康定报》更名为《甘孜报》。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一代代甘孜报人薪火相传,见证并记录了甘孜州取得的辉煌成就与艰辛发展历程,记录了甘孜大地风云变化,记录了甘孜儿女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幸福喜悦,不断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从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由对开周三刊小报到对开八版的《甘孜日报》,由单一的纸媒到奋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致力建设“汉藏文报纸、康巴传媒新媒体系列产品矩阵、‘学习强国’甘孜学习平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涉藏地区一流传媒品牌。

回望《甘孜日报》辉煌的70年,作为新时代的甘孜日报人,我们身处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期,要做新时代全媒体舆论场的“中流砥柱”,不断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甘孜故事,传播甘孜声音,树立好奋进甘孜的新形象。

《甘孜日报》成就我的新闻梦想

第一次读到《甘孜报》,是在1982年的暑假,那时我已经上了初中,记得8月中旬的一天,父亲从邮递员的手里接过一个特别的信封,是甘孜报社寄来的样刊,父亲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看到父亲采写的消息《北头二队小春一季向国家交售的粮食比上年翻了一番》(1982年8月3日二版),虽然只有几百字,但看到父亲的名字印在了报纸上,我也兴奋不已。从那时起,父亲采写的消息、撰写的科普文章频频刊发在《甘孜报》上,在全州好新闻评选中,还曾获得过甘孜州新闻(科普类)一等奖。每季度报社编发的《甘孜报通讯》小册子,都要刊发父亲写的采访心得。每当父亲收到散发着油墨香的《甘孜报》样刊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从一版看到四版,每篇文章逐一品读,尤其是父亲的手写体文章变成了铅字,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和鞭策,从那时起,我便萌生了将来一定要做一名新闻记者的梦想。

那是1992年的深秋,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道孚县海拔3500多米的协德小学教书。有一天,我在学校办公室翻阅一个月前的《甘孜报》,报上刊登了由州委宣传部、州人事局、州广电局联合发布的甘孜州人民广播电台、甘孜州电视台考调新闻记者的启事,让我眼前一亮,我决意放手一搏。当年11月,我参加了全州公开考试,在120名参考人员中有幸通过笔试,不禁喜出望外,然而好事多磨,因种种原因,甘孜州历史上的首次公开考调竟然拖到了三年后,1995年10月,我终于调入正在筹办中的甘孜州人民广播电台。当年建州节这一天,甘孜州人民广播电台举行了隆重的开播仪式,《甘孜报》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我的新闻职业生涯由此开启。

从小学教师转行到新闻记者,对于新闻体裁一无所知的我,无所适从,当年没有互联网,接触新闻业务知识的渠道十分有限。一同考调过来的记者均无新闻从业经历,我们通过《甘孜报》学习新闻业务知识。当时我们写稿是用稿签纸,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副台长杨仕强老师总是逐字逐句修改我们的稿件,让我们很快掌握了消息和通讯的写作知识,在和甘孜报社老师一同采访时,学会了采访技巧。

《甘孜日报》是我成长的摇篮

1999年,退耕还林政策已经实施一周年了,农牧民得到了哪些实惠?如何促进农牧民增收?我采访了泸定县的部分村民发展林业经济的典型做法,写成《退耕还林退出一片新天地》的评论,在1999年12月28日《甘孜报》二版上刊发,改写制作成广播评论后,获得了四川省广电好新闻评论一等奖(当时广电新闻奖系省政府奖),为州人民广播电台捧回第一个奖杯。

在州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的17年中,我对《甘孜报》情有独钟。1996年,甘孜报创办了《月末版》,我认真揣摩《月末版》的办刊思路和栏目策划意图,有针对性地采写相关稿件。泸定得妥彝族青年身处逆境发奋读书的故事,我以《知识就是力量》为题,在《月末版》二版整版刊发;1998年,康定中学患白血病学生陈伟得到了甘孜州干部群众的慷慨解囊相助,我以《爱心让死神望而却步》为题,在《月末版》一版头条刊发。

1950年3月,康定解放后,仁青志玛和丈夫以及儿子一道参加了解放军,担任通司(翻译),西藏和平解放后,夫妇俩安排在甘孜县商业局工作,儿子则分配在康定保险公司工作。甘孜发生叛乱后,他们唯一的儿子参加了平叛战斗,不幸壮烈牺牲,夫妻俩悲痛欲绝,领养了一名还在襁褓中的汉族男婴。丈夫回到州委党校上班,1967年丈夫病逝后,仁青志玛没有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仁青志玛靠上山打柴、打零工为生,含辛茹苦抚养儿子长大成人,与汉族养子相依为命,他们的故事感天动地,我经过深入采访,写成长篇通讯《藏族阿妈和汉族养子》在1999年6月29日的《月末版》一版头条刊发,制作的广播专题《藏族阿妈和汉族养子的母子情结》获得了由国家计生委、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人口文华奖二等奖。

进入新世纪,到康定旅游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康定青年与数十名外国人交流座谈,畅谈甘孜旅游,我写成《康定有个英语角 老外说旅游》;我还关注民贸公司改革,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写成《自选购物走近康定市民》;关注创业、救助困难群体、商品住房等,我在《月末版》上刊发了大量民生和人物通讯、情感类文章,有时候,同一期《月末版》上有我的两篇文章,许多文章改成广播体裁后,均在四川省广电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了一二三等奖。

在甘孜州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我发挥自己的文字特长,尝试写作各种新闻体裁,在《甘孜日报》刊发过消息、通讯、评论以及散文等文学作品。《甘孜日报》刊发了我的大量作品,让我找到了从事新闻职业的自信,我采写的50多件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新闻奖。

《甘孜日报》乘风破浪谱新篇

2012年5月,我调到了梦寐以求的甘孜日报社工作,报社党委充分信任我,让我担任三版的责任编辑。2012年底,按照州领导的要求,甘孜日报社决定创办《经济民生周刊》(每周末单独出刊四个版),报社党委决定让我出任一版和三版的责任编辑。在担任《经济民生周刊》责任编辑期间,我与值班副总编一道策划版面栏目设置,关注就医、教育、住房等民生大计,一篇篇接地气的深度报道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2017年1月,按照州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甘孜日报》扩为八个版,报社党委决定让我出任编委并负责5至8版的工作,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以上,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更加宽泛,纸媒被大量读者抛弃,通讯员队伍严重萎缩,报社记者队伍正处于青黄不接,到了七八月份就出现稿荒,扩版后,每个版仅有一名责任编辑,稿件跟不上,责任编辑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我不得不临阵磨刀,采写自己版面所需的稿件。

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甘孜日报社党委逆势而上,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大势,率先成立康巴传媒藏汉文网站、微信公众号、甘孜微报、康巴传媒微网、甘孜发布抖音平台、康巴传媒藏汉双语新闻客户端,构建“两报三网一端一屏一抖”的新兴媒体矩阵,建成各种专题宣传网页300多个,专栏专题500多个。康巴传媒网日均点击4000人次,访客来自20多个国家,康巴传媒微信用户近40万人,头条日均阅读量超2万人次,多次在全省新媒体平台评比中位列市(州)第一。

无论媒体传播格局发生如何变化,甘孜日报社始终以创意和策划为核心,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在重大主题宣传中,推出了一系列有温度、有深度的精品专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甘孜日报社精选了13首与甘孜地区紧密相连、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歌曲,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再唱山歌给党听》栏目,通过探寻每首歌曲创作的幕后故事,以歌词、创作背景和甘孜民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为构架,以整版方式呈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读性。

2022年喜迎党的二十大,甘孜日报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红军走过的地方》专栏;2023年,甘孜日报策划了《行走“三江六带”》和《沿着国道看甘孜》两个专栏。围绕重大主题,发挥党媒主阵地影响力,以精品铸魂,一大批优秀新闻作品获得四川新闻奖和中国城市党报、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展示了甘孜日报人较高的专业素养,提升了甘孜日报社的影响力。

转眼间我到甘孜日报社工作已有12年多的时间,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我见证和参与了甘孜日报社媒体融合壮大的过程,我编辑和采写的70多件新闻作品获得了四川新闻奖、中国城市党报、中国地市报、全国少数民族报业、四川报纸副刊新闻一二三等奖。我先后出版了新闻集《散落的记忆》(中国文联出版社)、长篇小说《河畔人家》(团结出版社)、中短篇小说集《大渡河畔的旧时光》(成都时代出版社),获得了四川省“十佳编辑”、贡嘎英才文化领军人才称号。

回望来时路,激情澎湃;展望未来,甘孜日报社重整行装再出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的重要指示要求,在媒体融合大潮中,甘孜日报将奋力书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的辉煌篇章!


  • 上一篇:茶联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100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