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不落窠臼写三苏

甘孜日报    2024年07月09日

◎刘昌宇

时下,市面上写苏轼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大多围绕着他的成长经历及文学成就来展开叙事。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郦波的《眉州三苏:苏洵、苏轼与苏辙的人生故事》,却打破这种传统的窠臼,尝试着从家风传承和整个“唐宋八大家”的视域,不光解读“文学巨擘”苏轼的传奇人生,还将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的光彩人生一并呈现,从而以家庭群像的方式,书写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书中,郦波按家庭辈份,依次介绍了苏洵、苏轼、苏辙的人生履历、命运遭逢及文学追求,三条主线分头并进,既独立成篇,又有着很强的内在关系。虽然三位都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但成长轨迹与性格性情、乃至文章风格,都有着截然不同。郦波按照他们各自的特点,进行着各有侧重的叙述。苏洵由于少不更事,直到爱妻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才幡然醒悟,方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郦波就把书写的重点,特意放到他知耻后勇,二十七岁“高龄”才重拾书本上,着意突出他的大器晚成。而苏轼由于天资聪颖,加之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又有父亲苏洵的因材施教,终于在制科考试中崭露头角,后由于自己的笔耕不辍,遂成为宋代文坛上一颗亮眼的明星。一言以蔽之,苏轼多方面的文学才华,自不必说,郦波就把铺陈的重心,放到苏轼屡遭贬谪而又能豁达乐观秉持文学初心上。至于苏辙,与哥哥苏轼相比,同样才华出众,嘉祐二年(1057年),他兄弟俩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担任主考官,十分欣赏二人的才华,苏辙以名登五甲的优异成绩,最终被朝庭录用。苏辙为官后,敢于秉公直言,曾上书宋仁宗,言辞激烈地直指其施政之弊,险遭罢黜,郦波就着意突出他的敢于担当精神。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贴着人物书写的叙史方法,有效避免了千篇一律式的脸谱化,使眉州三苏的个性特征和精神禀赋,尤为显得突出。

从书中也可以看到,三位大咖虽然同出一门,文学造诣也极为深厚,但在人生阅历、处事修行、写作风格的确立方面,却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如果把他们单独拿出来写传,每一位都足以写成一本厚重的“大书”,但这显然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重点。郦波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化整为零,把三苏视作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从他们的人生历练和命运沉浮中,去表现他们的情感、爱憎、理想和抱负。同时,又合零为整,以家庭为单元,以亲情、友情和爱情为傍依,着力刻画他们在相互扶持和鼓励下,奋力实现各自理想和追求的拼搏过程。正是遵循着这种求大同存小异的创作宗旨,最终让三位文坛巨匠呼之欲出,以丰满立体的形象,巍然耸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正如郦波所总结的那样,同为巨人,受时代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一个人固然都有他(她)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但只要传记作家紧紧抓住其本质特征,从他们身上的亮点、闪光点生发开去,逐一展开话题,就能写活众多传记人物的经典形象。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郦波以史家的严谨、以作家的敏锐、以哲学家的睿智,为我们形神兼备地摹写出了政论型思想家苏洵、艺术型大宗师苏轼、学者型政治家苏辙的别样风姿。

综观三苏的卓越表现,不难发现,除了他们始终抱持坚定的文学初心外,个人驰而不息的勤奋努力,以及晴耕雨读式的家庭读书氛围,亦是让他们最终脱颖而出的很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从苏洵父亲苏序开始,苏家就建立起了私塾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机制,并且在耳闻目染中,形成了祖孙三代齐读书、不甘人后求真知的良好家风。正是这种家风的润泽,让眉州三苏不论身处何地,遭逢何种际遇,始终都能本着宠辱不惊的态度,把读书坚持到底,从而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贯穿于生命的始终。

眉州三苏,是中国文学史上标杆性的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表现,将宋代的诗词和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古典文学的艺术长廊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品读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是为了把中华文脉传承好、赓续好,这既是时代的重托,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上一篇:万物皆有欢喜时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10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