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窥探古代中国的海洋活动

甘孜日报    2024年07月24日

◎甘武进

关于泉州一号的航行路线,自其发掘后,便是中国学者们首先考虑解决的重大问题。在《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这本书中,作者杨斌结合目前的考古和国内外文献,重新解读考古报告,认为泉州一号从印度洋返航的可能性颇高,其佐证材料为泉州一号中发现的香料、海贝、船体附着物的地理分布等,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海洋活动。

此书是本关于海洋世界古代中国的学术随笔,焦点在于古代中国的海洋活动,或者说海洋中国。全书分为“船”“物”“事”“人”四个部分,介绍了历史上的三艘沉船,让大家对古代的造船及航海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从中发现自古以来中国就驰骋于海洋之中,了解很多有关中国与其他海洋国家之间流通的商品,有椰子、龙涎香、海贝等;讲述了一些国家之间通过海洋进行的文化交流,让我们从中可窥见古代中国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壮举。

长期以来,古代中国被视为陆上国家。其实,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度,中华先民也曾于波涛万里的海上建功立业。在书中,“船”是本书的切入点,根据发掘先后依次介绍了三艘沉船。1974年在泉州湾发现的南宋沉船“泉州一号”、1998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阿拉伯式海船“黑石号”及最近打捞的“南海I号”。“泉州一号”这艘宋代海船的发现对中国海洋史的研究意义至为关键,故全书以之“起航”。“黑石号”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往返于东亚(中国)与印度洋的古代海船,意义重大。

在泉州一号船体残骸的内外,发掘者发现了2000多枚海贝。“这些海贝,根据笔者的研究,是从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辗转而来的。”从公元后的几个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马尔代夫曾向亚非欧大陆提供了天文数字的海贝。其中一部分,在印度、东南亚大陆以及我们的西南边疆长期作为货币使用,即所谓的贝币。元代商人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录,在当时马尔代夫的一船海贝可以换回孟加拉一船多的大米。这表明,贝币是海洋文化留下的蛛丝马迹,可谓海洋中国的具体而微者。

书中还甄选了在印度洋和海洋中国之间流传的故事。“实”者如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细节、汪大渊等人对马尔代夫的记录;“虚”者如女儿国、人参果、南海观音的信仰、中国鱼鹰的传说等。两者结合,共同勾勒出故事的流传与衍变。

早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已有很多中国人抵达、驻留印度洋。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中国的外交使节逐渐依托海船到达更远的地方,中国和印度洋诸国开始互派使节。“这个官方主导的外交活动始于唐代,元代为盛,明初永乐年间达到顶峰,而后骤然弦断,再无续音。”书中说,最早横穿印度洋的有名有姓的中国人,是早于唐僧二百多年的东晋法显和尚。他是第一个往返印度的求法僧人,也是最早经历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人。

一本好书就是要带着读者进入未知的领域,一位好的作者就是要能够让读者穿越时空隧道。此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抓住一些有趣的案例,把读者带入历史上的海洋亚洲。凭借二十多年在海洋史、全球史研究中积累的坚实底蕴,杨斌用简洁、轻松的文字,把中国和亚洲海洋史上最有意思而且也最重要的一些话题,写成了本书所收的多篇文章,让广大读者以愉悦的心情阅读,从中了解这个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一个之前可能不知道的世界。


  • 上一篇:守望“大自然的精灵”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10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