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故乡不老》的阅读笔记

甘孜日报    2024年08月16日

◎周维强

作家是故乡的代言人。读罢潘鸣的散文集《故乡不老》,我的脑海里立刻升腾起这句话。于作家而言,故乡更像一支悠远的谣曲,一想到家乡的山、水、人、物,内心就会变得柔软,思绪就会翩飞,回到童年、少年无忧无虑的时光。故乡是作家心灵栖息的港湾,也是精神寄托的营养之地。潘鸣是四川什邡人,在他的笔下,什邡在我眼前立体起来,从父亲的周会写到“工匠”母亲的勤劳,从独木桥写到月亮光光。作家满怀着真情和真诚,俯身乡土,聆听乡音,倾听乡语。与其说,潘鸣在散文集里歌吟故乡,倒不如说,他以文字为导航,让自己的心灵,一次次驶向故乡的港湾,接受乡情的熏陶。

散文集《故乡不老》分四辑编排,分别是“那时爱”“乡亲影像”“花草随缘”“听春”。我读得很仔细,也读得很认真。这是因为作者在构思这些文章和篇什时,寄托了深厚的感情,让文字跃然纸上时,呈现出厚重、真挚的情感底色,没有泛泛而谈,有的是生动细节的闪现,以及对故乡真情地描摹。

作家徐可在《散文是真诚的艺术》一文中写道:“散文是一门真诚的艺术,必须说真话,抒真情。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散文这样直面读者,不管你写什么内容,采用什么写作手法,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扉向读者敞开。”潘鸣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散文直言自己的心扉,在文字里和读者坦诚相见。《“工匠”母亲》一文中,他用浓重的笔墨勾勒出川西平原村妇群体,她们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操持着家务也能干繁重的农活。精打细算,勤俭节约。这是我熟悉的“母亲”形象,而用“工匠”二字去修饰,是因为在作者的心中,乡村母亲那专注的心态,执着于创造生活当中的智慧时,那生发出来的奇思妙想,“匠艺”日臻成熟,生活得以安静延续。《那时爱》一文中,作家刻画了父母相亲相爱的生活图画,彼此相互搀扶,彼此相依为命,心与心交流,情与情共融。旧时的父母爱情,不说“爱”,但相爱的细节,在生活中,一个也不少。母亲做过阑尾切割手术不能干重体力活,父亲就处处照料,主动把重活揽到自己身上。一些平常的生活细节,因为作家细致地观察和书写,而变得灵动起来。

读散文集《故乡不老》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言有特色,有美感,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像《烘笼儿》里,有一段写学校的男生把豌豆花生埋入烘笼热灰里:“有时半天听不到响,把脸凑近笼钵去,正要看个究竟。却叭一声炸了,喷一脸草灰,惹得大家一阵哄堂大笑”,语言灵动,语句澄澈,读来会心一笑,感叹作家的妙笔;《草垛是秋收的余韵》一文,更像是诗化的散文,全文宛如山涧溪流,哗哗流淌着情韵:“秋后的蚂蚁和田鼠在草秸间急急寻觅,采撷残留谷粒,为熬度寒冬囤粮备荒;成双的豆雀争分夺秒借垛筑巢,赶着繁衍一窝子嗣;斑斓的飞蛾收敛羽翅,凭草作茧自缚,进入生命的涅槃”,寥寥数语,乡村的风情画,就浮现在脑海。有美感的散文语言,是有节奏的,有气韵的,有感情寄托的,朴素亲切,看似喃喃自语,实则展示情感温润的光泽。

潘鸣散文集中有强烈的言说色彩,这份言说,因其对故乡的深情,让人感受到了记忆的美好与回首的温暖。海德格尔说,人与“故乡”存在着本源性的联系,这种联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场景的转换而加深。潘鸣用自己诗性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的川西生活画卷,故乡的人情世故,故乡的草木芬芳,故乡的真情往事,渐次被回忆打开。乡村的记忆,因为带上了灵动的语感而有着想象的诗美。最重要的是,作家把日常细节和生活场景,一次次还原,得到了更加丰富的根本性追寻。在寻根的过程中,让敬畏土地,敬畏自然,敬畏人文的思想深入人心,乡土情怀总是让人留恋。在和读者共鸣的同时,也让读者和作者一道完成了乡愁的碰撞。

像《夏日田趣》《听春》《红光印象》等文,作者复古了一种审美的情韵。把对散文的美学规律,融入笔墨中,行文的同时,也在展示自己的雅好。潘鸣有良好的语言感觉,追求着自然性和诗意性的双重叠加,没有雕琢的痕迹,只有来自心内的情感荡漾。虽然,散文集中有很多篇什写的是故乡,但这个“故乡”有着特殊性也有着共通性,那就是,读者能从文集之中,寻觅到自己的故乡,寻找到故乡的心灵感喟的源头。散文最可贵的是打动读者,感动读者,潘鸣将文字的美感嵌入到字里行间,完成了一种思想的影响与渗透。他注重对人情、人心的记录,写“人”时,始终以一颗真挚的心,靠近人物的心理,从而让他的文章,展现出真实性和精神性,生动而有韵味。散文讲究灵活多变,讲究题材新颖,讲究随性而为,这些,潘鸣都在散文集里不断尝试着自己的探索和思考的写意。

读《故乡不老》,随着作家一道,再一次回归田园,回归诗意的栖居地,回归川西的风景之中。让心灵漫游在诗意的土地,让心灵得到情韵的滋养。在不断的阅读中,完成了一种叙事的回首。读散文,其实,就是在感受作家的心路历程,在一篇篇散文的阅读过程中,找到寄托乡愁密码的句子,找到打动人心的情调、意蕴和新奇。故乡未曾老去,记忆在保鲜;故乡终有一天会变样,但因为有了作家的书写,始终留有永恒的影像,供后人参考、想象。文字是能通心的,故乡的美,也是能慰藉游子的怀念与感叹。


  • 上一篇:端详八公分,品味曾经的乡土中国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103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