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10月18日
◎刘峰
每逢秋日,我喜欢拜访一些古镇。这皆是些小镇,不怎么出名,仿佛褪色的旧戏服,虽不华丽,却勾留人心。
闲暇时,我乘着船,顺着一条河,来到城市西南隅的一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小镇。当离小镇还有一箭之遥,就让人感受到了古镇的安宁。波漾不惊的河水,倒映着水墨色的小镇,让人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下来。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古镇有老树,疏疏落落,如小镇一般老,梧、柞、桕、楝、槐、柳等树,皆染了秋色,黄、橙、赤、赭、紫,如斑斓的油彩。而绕镇而开的野菊,恣意烂漫,开得正火,香气飘进古镇的每一条街、每一道巷子,沁人心脾。
沿着石街,进入古镇,感觉尘世一下子就安静了,时间忽然慢了下来,连呼吸也匀了,心情平静得像偎着古镇而淌的这一弯清流。留在古镇的一些老人,宛如一群留鸟,不大羡慕城里的繁华,依旧傍河而居。
我从码头上岸时,看见数条倒扣在蓼花丛里的老船,一旁的白沙滩上坐着一群闲谈的老人,与河上翩飞的白鸟,构成了一幅闲适的水乡秋日图。水乡的人靠水吃水,大抵以渔业为生,看那几位老叟就知道,虽然精瘦如虾,目光却似鱼鹰。
与乌镇、周庄、西塘、南浔、同里等江南名镇不同,这里的游客并不多,不用担心被熙熙攘攘的游人挤得冒汗。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木楼,随处可见黛瓦、粉墙、朱门、绿窗、苍檐,弥散着寂寞的陈年气息。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小巷,那种幽静,总让人感觉一不小心,会偶遇一位小家碧玉,或邂逅一介书生。
在小镇漫行,不用担心迷路。总有一处巷口,向着微凉的西风敞开。巷里的老宅子,往往闹中取静,庭中栽花草,墙上爬藤萝,树与树之间牵着绳子,晾着补织好的渔网,而洒满阳光的屋瓦上,晒着小鱼小虾,宛如世外桃源。
于一处天井,我看见一只小花猫禁不住诱惑,悄悄顺着树身爬上屋顶,想偷点鱼虾解馋,没想到被主人发现,轻轻喝了一声,小猫“喵”了一声,一溜烟跑了。
总有几个老人,是古镇的“活化石”。古镇有些故事不会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有一些人在口口相传。这些人,像古时的说书人一样,能将古镇里里外外讲得头头是道,能让人听得津津有味,铭刻在脑海。百年前的人与事,在他们的口中会复活过来。
古镇不怎么出名,却有一大好处,它能较好保留原生态。寂寞的午后,你可举起单反,拍摄中庭野树、老墙苍藤、旧瓦苍苔、古庙蛛网,以及一些被岁月遗忘的东西,幸福享受属于一个人的慢时光。
在一处通往码头的石街上,有着一道道美丽的线条,又深又长,细问当地人,才知道是古时的独轮车碾下的凹槽,让人领悟到光阴是何等的柔软,又是何等的坚韧。
在古镇流连一久,我渐渐了解到,古镇因傍水道,曾繁华一时,“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是当时州府漕运要冲所在,戏院,茶馆,客店,货栈,酒肆,商行,一应俱全。后因河流改道,漕运功能丧失,从此衰落。
日暮时分,正当踌躇要不要离开古镇,我无意中在一座木楼里发现了一件书法作品,它采用汉隶书写,古拙而不失飘逸,沾了些许烟尘,细看,发现是南宋诗人戴复古的诗作《月夜舟中》,诗的末尾写道:“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一下子触碰了我心底最柔软的一角,于是决定夜宿古镇,不走了。
吃罢古镇美食,正值华灯初上时分。我漫步码头,风吹岸边梧叶,飒飒作响,烟水茫茫里,有水鸟咕唤。松软的河滩上,长着红蓼苍耳、泥蒿白茅,一条条木船仍扣在滩涂,也许它们真的累了,等候船匠们用麻绳、石膏、桐油等原料修复。
回首古镇,灯火橘红橙黄,它们与不远处的几盏渔灯一起摇曳在波心,让人感觉秋夜不觉凉了几分。这感觉,是那么的似曾相识,仿佛自己前世曾经来过。
最新消息